俄乌战火烧到科技圈!俄AI机器人暴露短板,中国技术支援成关键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哈喽,大家好,小锐这篇科技评论,主要来聊一聊俄罗斯的AI成绩,俄乌战场炮火未停,科技圈的较量已暗流涌动。

莫斯科两场AI机器人事件格外扎眼,AIDOL发布会当场摔跤散架,Green却在普京面前跳舞鞠躬,一边是全球嘲讽,一边是刻意展示,战时俄罗斯的科技短板藏不住了?西方封锁下,它为何转向东方?中国技术支援能否帮其破局?

AI机器人的“形象公关战”

俄乌冲突陷入僵持,俄罗斯除了战场对抗,还急着在科技领域证明自己,莫斯科先后两场AI机器人活动,把这种迫切心态暴露得明明白白。

先是号称“俄罗斯首款AI人形机器人”的AIDOL,在发布会上刚走几步就突然失衡,重重摔在台上,零件散落一地,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很快成了网友调侃的焦点,不少人吐槽“这技术还敢出来亮相”。

没等嘲讽声平息,短短几天后,另一场AI论坛上,名为Green的人形机器人就上演了截然不同的戏码,面对普京,它清晰做了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俄罗斯首个搭载嵌入式AI的人形机器人”,机身装了40多个电机和多种传感器,能安全跟人互动。

话音刚落,它伴着轻快的俄式流行民歌跳了起来,动作不算顶尖流畅,但整齐规范,表演结束还恭敬鞠了一躬,普京看完评价“非常漂亮”,这段画面同样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这两场发生在同一城市的科技事件,显然不是巧合,俄乌战争背景下,俄罗斯正面临国内外对其科技实力的双重质疑,此时推出AI机器人表演,本质是一场针对性的形象公关。

对俄罗斯来说,这些机器人是否达到全球顶尖水平不重要,关键是通过这种可视化展示,向外界传递“俄罗斯在AI领域没落伍”的信号,同时凝聚国内民众对科技发展的信心。但这种刻意的形象塑造,终究遮不住科技产业的真实短板。

苏联遗产与现代科技的断层

提起俄罗斯的科技实力,绕不开苏联留下的深厚底子,在军工、航天等硬科技领域,俄罗斯至今仍保持全球领先,从战略导弹到空间站技术,从核工业体系到航空发动机,这些传承自苏联的核心技术,让它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有重要分量。

但很多人容易误解,觉得有强大传统硬科技的俄罗斯,在现代AI、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也必然厉害,事实却并非如此。

传统硬科技更侧重机械制造、动力工程等领域的突破,现代具身智能却是高度集成的综合性产业,对芯片、数据、产业链配套的要求极端苛刻。

简单说,具身智能是“烧钱、烧芯片、烧数据”的“三烧产业”:没有稳定供应的高端GPU,撑不起复杂AI算法运算,缺乏成熟的伺服电机与传感器产业链,机器人难实现精准动作控制,没有海量应用场景积累数据,AI模型没法持续优化迭代。

当前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已形成中美主导、部分新兴经济体快速跟进的格局,中国靠完整产业链、庞大市场需求和持续研发投入,在人形机器人、AI算法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美国依托顶尖芯片技术和科技巨头生态优势,保持领先地位。

而俄罗斯在全球AI竞争力排名中,长期徘徊在30名开外,不仅落后中美,还被不少新兴经济体赶超。

这一排名背后,不是俄罗斯缺相关技术人才,而是科技生态和产业规模有致命短板,苏联时期的科技体系侧重服务军工和航天,民用数字经济和平台型科技发展长期被忽视,导致俄罗斯在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数据生态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断层。

当具身智能需要整合芯片、算法、数据、制造等全链条资源时,俄罗斯的科技体系就难以支撑,这也是其机器人技术“单点开花、体系薄弱”的根本原因。

西方制裁下的科技危机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封锁,原本就存在的产业短板被急剧放大,西方各国联合以芯片和AI相关硬件为核心,出台出口限制政策,禁止向俄罗斯出口高端GPU、先进工艺芯片及相关制造设备,这直接击中了俄罗斯科技产业的“七寸”。

高端GPU是AI运算的核心硬件,不管是人形机器人的动作规划,还是AI模型的训练优化,都离不开强大算力支持,此前俄罗斯依赖进口的英伟达、AMD等品牌高端GPU,制裁后彻底断供。

虽然俄罗斯尝试推进本土芯片替代计划,但芯片制造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产业,涉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短期内根本没法实现自主替代,俄罗斯官方也曾公开承认,要在高端芯片领域摆脱对西方的依赖,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时间。

除了芯片供应受限,俄罗斯科技企业还面临产业链断裂、国际合作受阻等多重困境。

因为拿不到关键零部件,不少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被迫停滞,国际学术交流中断,让俄罗斯科研人员难跟上全球技术发展最新趋势,全球市场隔绝,又导致其科技产品缺乏足够应用场景和迭代空间,形成恶性循环。

在多重压力下,俄罗斯在全球科技版图中的角色正在深刻变化:它不再是能在多个领域与中美同台竞技的全面型科技大国,而是逐渐沦为“传统硬科技领域仍有分量,新一代数字平台竞争中被边缘化”的特殊角色。

这种角色转变,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表现得格外明显,能造出40个电机的精密机械结构,却解决不了芯片算力和算法优化的核心问题,能完成单次表演的形象展示,却难以实现技术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应用。

中国支援与金砖合作的破局之路

面对西方全面封锁,俄罗斯的科技发展之路只剩“向东看”这一个选择,而中国作为全球科技大国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自然成了其最重要的合作对象。

近年来,中俄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从能源装备到航天工程,从通信技术到人工智能,双方合作已覆盖多个关键领域,为俄罗斯突破西方封锁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芯片领域,中国的中低端芯片已能满足俄罗斯部分民用和工业需求,虽然高端GPU等领域仍有差距,但通过技术合作和联合研发,正逐步填补空白。

除了双边合作,俄罗斯还积极推动与金砖国家共建平行于西方的技术与标准体系。

金砖国家人口占全球40%以上,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科技领域各有优势:中国有完整产业链和庞大市场,印度在软件服务领域实力突出,巴西在农业科技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有独到之处,南非则在矿产资源和基础科研领域具备潜力。

通过整合金砖国家的资源优势,俄罗斯有望在芯片制造、AI应用、数字经济等领域构建区域性技术生态,摆脱对西方的依赖。

不过,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局限性,金砖国家的科技体系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要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合作机制,需要长期协商与磨合,短期内,俄罗斯只能在部分领域实现“技术可用”,难以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这意味着,未来俄罗斯在全球科技分工中,将更多锁定在区域性、阵营化的技术角色,虽然仍是不可忽视的“硬实力玩家”,但要成为下一代科技平台的“规则制定者”,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俄罗斯而言,与中国及金砖国家的合作,是当前破局的最佳选择,这不仅能帮助其摆脱西方封锁,更能为科技产业注入新活力。

而这场科技博弈也带来深刻认知:在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离不开开放合作的生态,任何试图通过封锁和孤立阻碍他人发展的做法,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俄乌战火烧到科技圈,既是俄罗斯的困境,也是全球科技格局重构的契机,而中国的技术支援,正在为这场重构注入关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科技   战火   中国   机器人   关键   技术   俄罗斯   领域   芯片   人形   全球   苏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