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有些人天一亮就起,有些人非要赖到八九点才舍得出被窝,还有些硬核的,哪怕窗外北风呼啸,闹钟一响五点就蹦起来晨练。可这几个时间,到底哪个才是最健康的起床点?

其实答案不是固定的,医学上并没有强制标准,只是说,起床时间得根据自己的生物钟、身体情况还有生活节奏来调整。那个所谓的“六点半”其实只是个大多数人适合的参考值而已,并不是谁都要一刀切照搬。尤其是天冷的时候,起床这事更得讲究点。
冬天起床太早,其实对身体不太友好。清晨温度本来就低,血压和心率在凌晨到清晨这段时间变化比较大,起得太早会让交感神经系统更快被激活,加上外界寒冷刺激,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像中风、心梗就常常出现在这个时间段。

一项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提供的数据指出,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时间是早上6点到10点之间,尤其是天冷的时候,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血压飙升。所以老年人如果非得一大早起来活动,风险会大大增加。
赖床这事。有人觉得,睡得越晚越舒服,其实不见得。起得太晚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身体正常的激素分泌。比如褪黑素这种控制睡眠节律的激素,正常会在晚上分泌,到早晨逐渐降低。

如果八点还不起床,这个激素水平就没法自然下降,会让人整个上午都感觉昏沉,影响精神状态。而且赖得太久还可能影响早餐时间,打乱全天的饮食节律,导致胃肠负担加重。
所以很多医生建议,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六点半左右起床是个比较稳妥的点。这时候体温开始上升,血压开始稳定,阳光也逐渐变强,正好唤醒身体各项机能。
当然,这个时间不是死的,要是晚上睡得晚,早上也不宜强行早起;要是有慢性病、血压不稳、心率异常的人群,建议起得稍晚一些,等气温稍微回升再动也不迟。最理想的状态,是睡满七到八小时之后自然醒,不被闹钟吓醒,这样对身体负担最小。

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下睡眠质量这个基础。很多人起不来,并不是因为懒,而是晚上压根没睡好。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38%的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夜里醒来好几次、入睡困难、早醒等等。
这种情况下,起床时间本来就很尴尬,太早起来身体跟不上,太晚起来又整天昏沉。对这类人群,更重要的是优化睡眠环境,改善睡眠结构。比如晚上睡前尽量别用手机,不要摄入咖啡因,多晒太阳有助于提高褪黑素分泌,白天适度活动也能提高晚上入睡质量。

气温对起床时间的影响其实挺明显的。冬天早上的温度是一天里最低的,尤其北方,一大早起来鼻子都快冻掉了。这时候起床会让血管迅速收缩,心率增加,对心脑血管是种负担。
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调节能力下降,天冷的时候如果起得太早,容易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心悸等情况。建议这类人群,起床前可以在被窝里活动几分钟,活动活动手脚,让身体先热起来,减少冷空气带来的刺激。
不止身体反应慢,心理上也容易焦虑。冬天早起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压力,尤其是睡眠质量差、心理负担重的人群。强迫自己早起反而会形成心理对抗,让人更焦虑,影响一天情绪。

这个时候调整好认知也很重要,别一味追求所谓“早起才自律”的说法,而是根据自身节奏来安排,才能真正达到健康的目的。
除了起床时间,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光照。冬季白天时间短,早晨天亮得晚,很多人起床时窗外还是黑的。人在接触光照后,生物钟才真正被唤醒,所以起床后打开窗帘,接受日光照射,能加快身体清醒速度,还能提高心情。研究表明,晨光能刺激视网膜,抑制褪黑素,促进皮质醇分泌,有助于身体从睡眠模式过渡到清醒状态。

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起床后的活动节奏。冬天起床后不要马上剧烈运动。很多人喜欢起床后立刻去晨练,其实这对身体是个挑战。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尤其是有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更容易引发呼吸道问题。
建议可以选择室内简单活动,比如原地踏步、伸展运动,等太阳出来后再考虑外出。温差较大的时候,要穿好衣服再出门,不然极易引发感冒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
老年群体的作息安排也值得单独聊一下。老年人本身睡眠时间短,睡得也浅,往往早醒,这时候如果强行赖床反而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建议醒后不要立刻起身,可以在床上先轻轻活动,做点缓慢的动作,再慢慢起床。起床后喝杯温水,帮助激活胃肠功能,对整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天冷起床还有个“黄金20分钟”说法,也就是醒来后别急着起,给身体一点缓冲时间。这个时候可以适当闭眼、调整呼吸、舒展身体,让血压平稳上升。研究发现,这样的缓冲能显著减少起床时头晕、摔倒等风险,对老年人特别重要。
还有些人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早起,这时候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补偿,比如中午安排20分钟小睡,或者晚上早点入睡。关键在于保证每天的睡眠总量和节奏,不能长期欠债式地透支身体。

即便不得不早起,也尽量让环境更舒适,比如起床后喝点温水、使用智能灯模仿自然光唤醒,都能让早起变得没那么难。
中年群体压力大,有孩子要接送,有工作任务要赶,很多人牺牲睡眠时间换效率。可身体是用来支撑效率的基础,不是随便就能补回来的。长期早起晚睡,会增加心脑疾病、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风险。
研究指出,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心脏病风险增加24%,中风风险提升30%。这些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再忙,也不能拿健康去换效率。

天冷了,起床这事儿真的得讲点科学。不是说早就是好,也不是说晚起就懒,关键是找到一个对自己身体最合适的节奏。六点半这个时间点,确实是个相对比较健康的平均值,但绝对不是每个人都得照搬。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生活节奏不同,合适的起床时间也要有所调整。特别是中老年人,起得适中、动作缓慢、注意保暖,才是真的为健康负责。

就算天气冷,也别把自己冻着起,也别赖着不起。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刚刚好”,比什么都强。
参考文献:
[1]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R].202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21年修订版)[S].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孙宁,林琳. 睡眠节律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5):501-506.
[4]高雪芳. 冬季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策略研究[J].健康研究,2023,44(1):47-52.
[5]钟雪,李小燕. 起床时间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3):457-460.
[6]王俊,李磊. 起居作息对高血压患者晨间血压波动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5,33(4):72-76.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