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民营经济发展史中,“草根逆袭”的故事从不鲜见,
但能将一个起源于村庄篝火旁闲聊构想的小作坊,用三十年时间锻造成年营收近500亿元、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的行业巨头,其历程依然堪称传奇。
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位于黄河北岸、河南省唯一的省辖县级市——济源的一家标杆企业: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洋”)。
2025年,万洋以484.55亿元的营收业绩,同时亮相全国工商联民企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两大权威榜单,不仅稳固了其在济源民企中“榜眼”的地位,更向外界展示了其深厚的内生动力与独特的发展路径。
时间回溯到1994年冬天,豫北的寒风凛冽。在济源市思礼镇思礼村,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卢一明和几位村干部、村民,围在时任村委会主任卢振海家中的一堆篝火旁。
他们讨论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为大胆的计划:如何办一家工厂,让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时的思礼村,多数村民还住在土坯房里,集体经济薄弱。
卢一明,这位1948年出生、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长、村长、支书的老党员,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光靠土里刨食,富不起来。”经过两三年的外出考察,
他把目光投向了有色金属冶炼,具体是电解铅项目。篝火映照着村民们质朴而充满期盼的脸庞,大家越谈越激动,最终达成共识:“中,咱就从小的做起,搞股份制!”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当真正开始募集股金时,原本在会上热情高涨的村民们大多退缩了。
毕竟,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辛苦积攒的血汗钱投入一个前途未卜的工业项目,风险太大。
最终,只有包括卢一明在内的9户村民,掏空了家底,凑出了37.5万元的启动资金。甚至有一户村民,交钱后彻夜难眠,天没亮就敲开卢一明的门要求退股。创业维艰,可见一斑。
1995年5月18日,名为“济源市万洋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小作坊在万羊山下简易建成并投产。卢一明几乎吃住在工地,带领大家用汗水浇灌希望。
然而,起步阶段便遭遇原材料被盗、货款被骗等挫折。但这位有着“愚公”般韧劲的汉子没有放弃,既当生产指挥员,又当市场推销员,硬是让企业在市场的风浪中站稳了脚跟。
这堆由九户农民点燃的“创业篝火”,虽然微弱,却成了万洋集团日后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如果说创业靠的是胆识和苦干,那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则必须依靠远见和技术创新。万洋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自我革新、拥抱绿色循环经济的进化史。
早期,企业采用相对传统的烧结锅工艺进行炼铅。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卢一明内心“挣钱是为了大家富裕,环保搞不好,人都活不成了,要钱有啥用”的朴素认知,一场关乎企业生死的抉择摆在面前。
尽管当时的烧结锅生产线还能带来利润,但卢一明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令同行咋舌的决定:主动砸掉那12口尚能产出的烧结锅!
“一天就给它砸完了。”这果断的一砸,砸掉的是眼前的利益,换来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通行证”。随后,万洋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升级。
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卢一明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底吹熔炼-熔融还原-富氧挥发连续炼铅新技术”,即闻名业内的“三连炉”技术。
这项技术实现了热渣自流,占地少、效益高、投资相对小,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降低了能耗和排放,将绿色冶炼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
2016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中国工业行业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标志着万洋的科技实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从大极板电解新工艺,到烟灰密闭循环利用,再到处理各类废渣的综合回收技术,
万洋始终紧扣“实用、节俭、环保、高效”的原则,逐步构建起“有色金属冶炼—综合回收—精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如今,万洋的年处理能力已涵盖电解铅35万吨、白银2000吨、黄金20吨等众多产品,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吃干榨净”。
这种对技术创新的“敬畏”和对绿色发展的坚守,是万洋能在激烈市场竞争和环保压力下持续壮大的核心密码。
万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卢一明创办企业的初衷异常清晰:“兴百年万洋,富四方百姓”。这句看似口号的企业愿景,被他用三十年的时间一点点变成了现实。
企业稍有起色后,卢一明没有忘记当初观望甚至质疑的乡亲们。
他做出了一个在商业逻辑上看似“反常”的决定:在企业扩股时,原有股东一律不再追加投资,将扩股机会最大限度地留给本村及周边村民。
更令人动容的是,对于村里20多户和邻村10多户拿不出钱的困难户,他由企业出面担保,帮助他们在信用社贷款入股,并承诺“挣钱了是大家的,赔了算万洋的”。
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思礼村乃至周边村庄的经济生态。目前,思礼村80%以上的村民在本地企业就业,参股农户比例极高。
村民们不仅有了工资性收入,还能享受稳定的股金分红。家家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万洋还投资修建了学校、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
成立农机服务队,免费为周边数千亩农田提供春耕秋收服务;每年拨出专款用于丰富村民文化和慰问老人、贫困群众。
据统计,万洋累计为周边入股村民分红已达数十亿元,累计捐资支持农村发展和民生改善超过8000万元。
从带动就业到普惠金融式的入股模式,再到全方位的反哺乡村,万洋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为核心、企业与乡村共生共荣的“万洋模式”。
卢一明常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作为共产党员,致富不能只想着自己。”这种深植于乡土的责任感,使得万洋的根基远比许多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更为深厚。
万洋的成功,与它的掌舵人卢一明的人格魅力和价值理念密不可分。
他常自称“小名唤臭包”,是“万洋的看门狗”,这种极度谦逊甚至自嘲的背后,是其坚守一生的准则:“不贪、学憨、敬业”。
作为一家产值数百亿的集团董事长,卢一明个人的股份经过多次普惠村民的扩股后,仅占1.2%左右。“我虽然股份不多,但已很满足了。”
在公与私的界限上,他极其分明,严禁家人利用企业谋私。这种“不贪”,赢得了员工和村民无比的信任。他的“学憨”,体现在做事踏实、肯吃亏、有担当。
无论是创业初期的亲力亲为,还是面对环保压力时的壮士断腕,或是疫情期间捐款捐物价值超千万元(其中捐赠自家生产的“希百康”系列产品价值1265万余元),
并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憨厚”背后的远见与责任。他的“敬业”,则近乎一种信仰。
即便年过七旬,他依然心系企业和乡亲。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积劳成疾倒下,出院回村时,乡亲们拉着他的手说:“一明啊,你真不敢有事,你要有点事,咱们咋办哩?”
这话让他热泪盈眶,也更坚定了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信念。他将万洋视为大家共同的产业,自己则是那个“尽心尽力看好万洋这一堆”的守护者。
站在营收近500亿元的新起点上,万洋这艘从思礼村驶出的“绿色航母”,正在规划更广阔的航程。
公司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铅锌冶炼,而是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新能源、金银精深加工、健康产业等多个领域。
在新能源赛道,万洋积极开发、量产锂离子电池的商用、家用储能和动力产品;探索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工艺;
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废旧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实验室,切入前景广阔的电池回收市场。
其年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30万吨、废旧锂电池2万吨的能力,凸显了其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深度布局。
在品牌建设方面,“万洋”牌铅、白银已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等国际知名交易所的交割品牌,“万洋”白银商标更是荣膺中国驰名商标。这意味着万洋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面向“十四五”末,万洋的目标是产值突破500亿元,利税达到20亿元,综合竞争力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前列。卢一明和他的团队意气风发,决心继续以绿色发展为底色,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不仅要将企业做大做强,更要通过产业兴旺,带动更大范围的乡村振兴,让更多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结语:从1995年篝火旁的37.5万元起步,到2025年营收484.55亿元的中国企业500强,万洋集团用三十年时间,
书写了一部中国乡土企业家的奋斗史诗、一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升级范本、一部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生动教材。
卢一明,这位自称“臭包”的“当代愚公”,以其“不贪、学憨、敬业”的朴素哲学,带领万洋这艘巨轮,锚定“兴百年万洋,富四方百姓”的初心,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它的故事证明,最强大的增长动力,往往源于最深厚的乡土情怀和责任担当。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