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发布三款新品,AI眼镜依旧难破局;国内市场热度高,退货率更高;行业困在“重量、续航、智能”三角中,离爆发还有多远?
对于关注科技新品的用户来说,Meta一年一度的Connect大会,是一场值得熬夜观看的重头戏。
今年的焦点,无疑是Meta新推出的三款AI眼镜:Ray-Ban Meta Gen2、Oakley Meta Vanguard 和 Meta Ray-Ban Display。作为AI眼镜的早期探索者,Meta肩负着“破局者”的期待,尤其是在国内市场陷入“低价低质”泥潭的当下。
但现实是,三款新品虽然在续航、拍摄等方面有所提升,却依然没能打破行业的瓶颈。甚至在发布会上,AI功能多次“当场翻车”,直接暴露出当前AI眼镜体验不成熟的现状。
从硬件参数来看,Meta此次发布的三款眼镜瞄准了不同使用人群:
价格从379美元到799美元不等,整体定价相对温和,尤其是带显示的Ray-Ban Display,与国内同类型产品相比(如雷鸟X3 Pro售价约1265美元),明显更有性价比。
但这些升级并未带来预想中的“技术飞跃”。
在现场演示中,这款AI眼镜的语音助手被问及“如何制作韩式牛排酱”,却只答出“酱油加芝麻油”,且无法给出具体步骤。更尴尬的是,视频通话功能也频频失灵,连扎克伯格本人多次尝试都失败。
虽然官方将问题归咎于WiFi不稳定,但后续技术负责人也承认,是资源管理出现了漏洞。
这让市场意识到,即便是行业龙头Meta,在AI眼镜这条路上,也远未走通。
AI眼镜这两年热度不低,尤其在中国市场。
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145.5%,达到66.4万台。京东平台也透露,今年上半年智能眼镜成交量同比暴涨超10倍,品牌数量增长三倍。
看上去风光无限,但背后却是惊人的退货率。
据XR Vision估算,AI眼镜在京东和天猫的退货率在30%左右,抖音平台甚至高达40%-50%。比如小米的AI眼镜,抖音渠道的退货率就被指高达40%。
原因并不复杂:用户对AI眼镜的期待,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太大。
不少用户表示,“千元买了个耳机+低配相机”的组合,用几天就退。
事实上,AI眼镜发展缓慢的根本,是“重量、续航、算力”这个不可能三角。
目前市面上的AI眼镜,主要分为两类:
带显示意味着更重、更耗电,对电池和芯片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大多数AI眼镜依然采用通用芯片(如高通骁龙AR1),功耗高、成本也不低,一颗芯片就占了整机成本的三成左右。
此外,AI眼镜的交互方式也尚未成熟。
Meta的神经腕带虽然具备手势识别能力,但对很多普通用户而言,远不如手机来的直观;语音助手也因大模型能力不足,常常不能理解复杂指令。
从软件层面看,国内厂商大多使用开源大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功能相似、差异不大,整体智能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AI眼镜,确实是一条值得期待的赛道。它代表了人们对“下一代个人计算设备”的想象,也承载了取代智能手机的野心。
但目前来看,无论是Meta还是国内厂商,都还未找到真正的“爆点”。
消费者买单的前提是:这副眼镜既要轻、又要好看、功能得好用,还得便宜。
而现实是,轻了功能缩水、功能强了续航差、便宜了体验差,这就是AI眼镜目前的困局。
Meta这次虽未带来惊喜,但也在不断迭代。中国厂商则有机会在本土用户洞察、供应链整合上弯道超车。
这场“眼镜革命”,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AI眼镜的未来,尚未真正开始。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