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立冬节气。
“立”,即开始的意思;“冬”,表示“终”的意思。老话说“立冬一日,水冷三分”,意思是立冬到,冬天就真的来了,水一天比一天冷。
在古代,立冬是10月的大节,民间有大祀,补冬,围炉煮茶等习俗活动。如今,立冬仍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诸多的习俗活动和养生讲究,一起来看看。

在古代,立冬是个大日子,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如今的过年。
《礼记·月令》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即立冬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迎冬”。

为何如此隆重?
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立冬不仅被视为冬季的首日,还一度被视为历年之首。
此外,古人讲究“顺时而为”,立冬是季节转换的关键节点。从这天起,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要随之调整。为此,立冬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气节点。

在民间,立冬的仪式感,融入在生活的细节。
北方人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南方人则认为:“立冬补冬,补嘴空”。
大江南北,不同的习俗,同样的期盼。
这些习俗背后,藏着我们先人顺时而为的思想,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顺应自然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

说到立冬习俗,南方和北方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老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北方,立冬吃饺子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北方人觉得:“不吃饺子,这立冬算白过了!”
而南方人则表示:“喝碗热汤,比啥都强!”
饺子在南方的流行度不高。南方人的立冬节气,一般选择煲汤、吃肉。正所谓,“立冬补冬,补嘴空”,南方人把食补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广东人,喜欢立冬煲一锅暖暖的滋补汤。
立冬为什么要吃饺子呢?习俗从何而来?
相传,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东汉时期,寒冬时节,张仲景在路过家乡途中,目睹了许多百姓耳朵冻伤,于是便叫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将羊肉、驱寒等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分给这些贫困的百姓。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后,浑身暖和,耳朵发热,冻伤很快就好了。后来,“娇耳”演变成了饺子,这份温暖也穿越千年,来到了我们的餐桌。
那么,又为何强调立冬进补呢?
古人认为,冬天是储存能量的季节。人体在立冬开始进补,给身体“储存能量”,可以为抵御严寒做准备。

怎么补才科学呢?
俗话说“立冬吃羊肉,一冬暖融融”。冬天寒气重,可以多吃羊肉,羊肉性温,能御风寒。而且这时候的羊肉最肥美,营养价值也高,是立冬进补的不错之选。

除了羊肉,鸡肉、牛肉也不错,能为我们补充优质蛋白,增强抵抗力。
除了肉补,蔬菜方面,根茎类蔬菜也是不错的选择,萝卜、红薯、山药这些长在土里的蔬菜,最适合冬天吃。
中医认为“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根茎类蔬菜吸收了土地的阳气,有滋养补气的作用。

此外,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木耳等,这些黑色食物,也是冬天的“宝贝”。
老祖宗的很多养生智慧,至今仍然适用。
起居: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教导:“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古人没有闹钟,人们的作息跟着太阳走。
冬天黑得早、亮得晚,晚起不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避开清晨的寒气,保护阳气。这在现代睡眠医学中,其实是符合生物节律的智慧。

运动:动静结合,不宜大汗
“冬练三九”不是让我们在寒冬里拼命运动。古人讲究冬天要“藏”,运动以微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寒气入侵。
太极拳、八段锦这些传统功法,都是冬季不错的运动选择。
情志:安静内收,不宜妄动
冬天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大悲大喜。就像大自然把生机都藏起来一样,我们的精神也要内收、静养。
参考资料:任崇喜著. 节气 中国人的光阴书[M]. 2016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