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中医是如何治疗的?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SP)的简称,是肩关节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引起的广泛性慢性无菌性炎症。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又称“漏风肩”和“凝肩”等,50岁以上人群多发,患者多见肩部患侧长时间持续疼痛,遇风寒湿时加剧,继而影响其肩关节的活动等。

如未及时治疗,患者会因肩关节粘连而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最终丧失原有活动功能。

据研究表示,SP好发于女性,单侧发病比双侧为多见,且以左侧肩关节为主要发病部位,发病率占全球总人口2~5%,为临床上常见疾病。

SP已被证实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平均可达到15~18个月。尽管本病可自愈,但仍有数据表明约11%的患者存在一些后遗症,其肩功能不能恢复如常。

目前SP多分为三个阶段:冰冻期、冻结期和解冻期。冰冻期是疾病早期阶段, 其特点是疼痛强烈,尤其在夜间更加明显,并且活动受限。

随之进入持续时间较长的冻结期,虽然疼痛相对于早期有所减缓,但活动仍然受限,大多数日常自理需要他人协助。

最后进入解冻期,炎症因微循环逐渐恢复而吸收,肌肉和关节腔纤维化消退,其疼痛消失,但一般存在严重运动障碍。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大部分对于SP研究并未能针对其病因提出明确的阐述,但公认的发病基础与肩关节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有密不可分关系。

目前对于SP病因研究如下:作为人体最复杂且最大活动度的肩关节,SP的发病往往与其解剖结构复杂有着莫大关系,参考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骨科运动医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throscopy, Knee Surgery and Orthopaedic Sports Medicine,ISAKOS)上肢委员会共识中对SP的认识,分为:①冻结肩、②原发性SP及③继发性SP。

医学专家均对导致冻结肩的原因不明确,通常认为冻结肩是由于滑膜炎和关节囊纤维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导致原发性SP因素主要有糖尿病、Dupuytren 挛缩、甲状腺疾病、心梗、帕金森病等,而继发性SP病因可归为四大类。

关节内病变,包括软骨损伤、盂唇撕裂等;关节囊内在病因,如肩关节长期制动或损伤以致关节囊挛缩;关节外相关组织因素,如肌肉紧张、异位骨化等;神经异性病因。

目前学者认为SP发生机制主要为肩关节包膜和滑膜的广泛炎症,炎症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等的作用。

同时这些炎症介质干扰局部胶原蛋白的转录,导致肩关节内外软组织纤维增生,继而诱发骨质增生、 关节无菌性炎症等问题,继而影响肩关节流利度,逐渐出现“疼痛”且“僵硬”的症状。

另外,解剖结构独特的肩关节局部组织易遭破坏,因微循环通透性增加,致局部水肿或出血而SP发作。

中药内治

根据辨证论治及因人制宜的基础理论指导,中药内服在治疗SP上,具有针对性强的优势,除了解决肩部病痛,也可对兼症进行处理。

有学者的一项RCT 研究显示,以“补虚”、“祛风”、“散寒”、“利湿”为法,使用祛风散寒利湿方剂配合功能锻炼治疗SP优于单纯功能锻炼,效果显着,且无不良反应。

有学者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法,予麻桂温经汤加味治疗SP,有效降低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及血清前列腺素E2、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缓解疼痛效果明显优于塞来昔布。

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对SP的病因病机的有着不同的理解,并且诊疗思路缺乏标准统一,以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使中药治疗SP有所局限,不利于临床推广。

中药外治

医者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处理中药材后,通过辨证论治,在体表运用熏洗、热敷等方式,使药效通过皮肤进行吸收。

经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逐渐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将中药的有效成分直达病灶,具有见效快、安全性高等优点。

有学者使用白术10克、茯苓10克、牛膝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独活10克、 炙甘草10克、透骨草10克、杜仲15克、羌活15克、红花15克、伸筋草25克制成中药洗剂治疗SP。

发现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提高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水平,进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患者肩部疼痛。

有学者的一项RCT研究中,运用独活50克、防风30克、大黄30克、细辛10 克、当归20克治疗SP,发现可明显降低的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β,IL-1β) 和IL-6水平,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肩痛,改善肩部肌肉功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

但目前对于中药外治作用机制缺乏更多研究,无法验证中药有效成份能否经皮肤吸收以及其吸收效率,因此需要更多相关机制的研究文献支撑中药外治在SP治疗中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毫针刺

针刺治疗疾病具有疗效确切、经济负担小、微小副作用等优点,受广大患者的青睐,也是一种治疗SP的常用手段。

将50名SP患者随机分组,以“软组织外科学理论”指导的毫针针刺治疗与传统针刺(条口透承山)治疗比较,总有效率及治愈率皆有好转,但前者疗效更优。

有学者运用围刺法配合温针灸与常规温针灸治疗寒湿型SP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前者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与肩关节活动程度,以及总有效率(前者96.7%>后者76.7%)优于常规温针灸。

有研究者运用圆利针治疗SP与电针比较,结果发现运用圆利针于疼痛部位肌肉的起止点进行扇形斜刺,能有效降低肌张力,松解肌肉黏连,总有效率(96.7%)优于电针组(76.7%)。

火针

火针是用特殊针具于火上烧透并迅速刺进腧穴内,达到治疗寒性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灵枢•官针》中提到“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有学者在一项RCT 中表明,针对于风寒湿三邪杂而至之SP患者,运用火针治疗比常规针刺更为有效,文中表示火针能够发挥除湿、散寒、祛风、温经通络等效果,继而达到缓解局部气血,松解周围粘连及提高受损组织的恢复速度。

将64例疼痛期SP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用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与常规针刺比较,结果显示运用火针治疗SP总有效率为93.75%,常规针刺总有效率为75.00%。

同时提示火针的治疗效果明显优胜于常规针刺;并且在麦吉尔(McGill)疼痛问卷评分、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CMS评分等结局指标的改善优胜于常规针刺。

灸法治疗

灸法主要借艾点燃后的温热及药物特性激发人体阳气,达到散寒除湿,温经通络的功效,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对于以寒湿为基本病机的SP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学者以肩髎、肩贞、肩井、秉风、天宗、阿是穴等以黄豆大小艾柱直接在穴位上进行施灸,结果得出该疗法效果明显。

在治疗32名重症SP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有26例,恢复肩关节活动度痊愈18例。

有学者采用艾条悬灸热敏点,疗程持续10天,每天1灸,对比与传统艾灸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改变,以及肩关节疼痛缓解效果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分的改善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艾灸能降低SP 冰冻期间的血清CRP和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并改善活动功能。

推拿治疗

传统推拿具有广泛适应性,是治疗骨伤痛症中常用的疗法,在SP中使用更为常见,常用于联合治疗或单纯推拿治疗。通过被动或主动手法松解关节内组织粘连, 可有效缩短病程。

有学者采用传统推拿中掐法、按穴法及屈伸法等结合非甾体消炎药治疗SP患者34例,肩部疼痛完全缓解,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患者27例,占总有效率79.4%。

突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到“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 宜用按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三气……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的治法。

以按揉弹拨、环摇剥离、整复前扳、抖肩松解等手法为主,舒筋通络止痛,活血消除肿胀,剥离松解关节粘连,达到消退炎症、恢复关节功能活动的目的。

综上所述,风寒湿邪之侵、人体自身阳气之虚、瘀血等阴邪的凝滞可引起SP的发生。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并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如TNF-α和IL-6等,减少局部炎症反应,以及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药物使用和副作用,减少对药物依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肩关节   血清   针刺   炎症   关节   局部   患者   学者   疼痛   中医   原因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