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活久见,一直相爱相杀黄仁勋和英特尔竟然也有组“CP”的一天。
9月18日,一则消息让全球科技圈炸开了锅。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宣布,将携50亿美元入股昔日死敌英特尔,一跃成为其主要股东。
要知道,这两家公司多年前可没少互相掐,黄仁勋早年甚至放话要在英特尔搞垮我们前先干掉对方。
可如今不仅握手言和,还要联合开发芯片。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前美国政府已悄悄收购英特尔10%股份,软银也砸下20亿。
这场世纪联姻背后,究竟是巨头的自救,还是美国政府的暗中操盘呢?
9月18日清晨,美股盘前交易区一片沸腾。
英特尔股价直线拉升,最高飙涨近30%,触及2023年7月以来的峰值,收盘时仍稳住23%的涨幅。
这是英特尔自1987年以来,单日股价表现最疯狂的一次,40年的沉寂被一笔50亿美元的投资彻底打破。
另一边,投资方英伟达的股价也同步上涨3%。
按照英特尔当日收盘价计算,英伟达这笔投资仅半天就产生了近15亿美元的账面盈利,堪称秒赚。
除了50亿入股,双方还承诺共同开发PC和数据中心芯片。
一个是GPU领域的AI军火商,一个是CPU领域的昔日霸主,这场天价联姻刚落地,就把科技圈的竞争格局搅得天翻地覆。
这颗50亿的炸弹,不仅炸翻了股价,更炸碎了科技圈对冤家的固有认知,而这只是开始。
英特尔就是要抓住我们,让我们破产,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他们让我们之前干掉他们。
1998年,黄仁勋在英伟达内部会议上的这句话,后来被写进了《英伟达之道》一书,成为两家公司“死敌”关系的最佳注脚。
那时的英特尔,是半导体行业的绝对霸主,靠x86架构垄断CPU市场,市值是英伟达的数十倍。
而英伟达只是个刚起步的GPU厂商,随时面临被“扼杀”的风险。
最让英伟达后怕的,是21世纪初的一场收购风波。
英特尔曾计划以200亿美元收购英伟达,想把GPU业务也纳入自己的版图。
英伟达
谈判最终破裂后,英特尔干脆亲自下场,2008年公布自研GPU项目,宣称要彻底取代英伟达。
可没想到,这个投入上百亿美元的项目,因技术瓶颈在2010年宣告失败,英特尔从此在GPU领域一蹶不振。
风水轮流转,2023年成了双方地位的分水岭。
这一年,英伟达靠AI GPU市值冲破4万亿美元,而英特尔却因制程落后、AI转型迟缓,市场份额被AMD不断蚕食。
至于黄仁勋会出手救英特尔,其实绝非念旧情。
2024年英伟达年报显示,其长期股权价值仅34亿美元,远低于Meta向Scale AI单笔143亿美元的注资,向来谨慎的黄仁勋,这次50亿出手,实则是精准补短板。
当时的英伟达,虽靠GPU垄断AI算力,但有个致命缺陷,AI计算离不开CPU处理通用任务。
以配置8颗NVIDIA H100的高端服务器为例,GPU占总成本70%,却仍需花5%-8%的钱买CPU,要么给英特尔,要么给AMD。
更关键的是,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笔记本出货量预计达1.8亿台,而英伟达高端GPU因能耗问题渗透率不足10%。
英特尔的x86架构+制程工艺,恰好能帮它打开这片500亿美元的未开发市场。
对英特尔CEO陈立武来说,这笔投资更像是救命钱。
2024年3月上任时,他在内部信中撂下狠话,要么放弃,要么拼尽全力战斗。
可现实是,英特尔2021年进军的代工业务,投入数百亿美元建厂,却连一个外部客户都没拿到。
2024年7月,陈立武甚至公开求援,若没有大客户下单,我们可能退出芯片制造。
而英伟达的50亿,不仅解了资金燃眉之急,更带来了RTX GPU技术。
一个想补CPU短板、抢笔记本市场,一个想借GPU技术、救代工业务,这场合作看似情深义重,实则是巨头间的利益绑定。
而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推手”在暗中布局。
8月,路透社披露了一则低调消息,美国政府通过旗下投资机构,收购了英特尔约10%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当时外界还疑惑政府为何要救一家民营芯片公司,直到英伟达和软银相继入局,真相才逐渐清晰。
软银的动作紧随其后,以每股23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注资20亿美元。
一个月后,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投资50亿。
三次注资后,英特尔的股东列表变成了美国政府+英伟达+软银的格局。
这哪里是普通股东,分明是美国芯联盟的核心成员。
美国政府的算盘打得很精。
对台积电、三星施压,要求它们赴美建厂,否则将对进口芯片加征关税。
可即便如此,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份额仍很低,很多高端AI芯片依赖台积电代工。
若英特尔代工业务倒闭,美国将彻底陷入芯片制造依赖外国的被动局面。
因此,拯救英特尔不是企业行为,而是国家级任务。
这场50亿的合作,看似是企业间的拜把子,实则是美国政府主导的战略布局。
从1998年黄仁勋喊出干掉英特尔,到2024年携355亿入股,26年的恩怨情仇,最终以“冤家拜把子”收场。
这场合作,表面是巨头间的利益互补,实则是美国政府打造美国芯护城河的战略布局。
它既让英特尔暂时摆脱困境,也让英伟达补上生态短板,却给AMD、台积电等玩家带来新的挑战。
回望1997年微软救苹果,2024年的这场“拯救”或许也将成为行业转折点。
不是因为50亿的资金,而是因为它打破了非敌即友的竞争思维,证明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生态共赢比单打独斗更重要。
信源:华夏时报 2025年9月19日关于“「寻芯记」英伟达50亿美元“雪中送炭”,英特尔绝地求生?全球芯片格局一夜生变”的报道
信源截图
未来,英特尔能否靠合作翻身?新联盟会不会触发垄断?
这些悬念还将持续发酵,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科技圈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战略需求。
而这场由355亿掀起的风波,不过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变革的一个缩影,更激烈、更复杂的竞争,还在后面。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