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位于广东省中西部,土地面积7785.16平方千米。罗定是云浮的县级市,是广东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赫赫有名的“南粤粮仓”,一个把大米做成传奇的地方。
而在罗定的山峦层叠中,有一个“电子工业大米”的企业,以创新基因重塑全球MLCC产业格局,用不到7年的时间,把自己跑成了“独角兽”。6月2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团走进广东微容科技有限公司,直面感受微融科技的高容、车规、超微型产业布局。
二次创业,死磕国产高端MLCC
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被誉为“电子工业大米”,是电子电路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被动元件,相当于电子设备的“微型电荷仓库”。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5G通信、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017年,58岁的陈伟荣带领深耕行业20年的团队,回到家乡罗定二次创业。名片上的身份也从康佳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变成宇阳科技创始人、总裁,在变成了广东微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微容”,既是名字同音,也是创业决心——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MLCC高度的容量。
其实,陈伟荣最初瞄准的并非高端MLCC。在第一段创业故事里,他几乎只能做中低容产品。2001年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发展,但基础元器件还是依赖进口。“如果要用到手机上,市场还是首选进口产品。”陈伟荣表示。即便宇阳科技2007年登陆港交所,实现首个IPO。但很长的时间里,他还是只能接到深圳华强北的小品牌订单,做中低容产品。
成为中国的“村田”,是陈伟荣的目标。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中国高端MLCC苦日韩久矣。高端MLCC被日韩几家企业长期垄断,数据显示,中国MLCC消费量占全球70%,而高端国产化自给率却不足10%。
凭什么就不行呢?“当时我心想,微容科技要做最好的国产高端MLCC。”陈伟荣笑着说。
在罗定,陈伟荣和微融科技一扎就是8年,从MLCC的后来者,跑成了国内高端MLCC领域的领军企业。过去一年,微容科技年产能突破6000亿片,销售额突破15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0%。今年,这一势头仍在继续。
微容科技副总裁罗军就是跟着陈伟荣来到罗定的团队成员之一。罗军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因为看到了供应链国产化的趋势,陈伟荣和他都认准了国内MLCC的机遇已经到了,才会毅然决然选择二次创业,关注高端MLCC赛道。
抓住机遇,弥补国产化空白区域
在微容科技实验室里,一片片指甲盖大小的MLCC正经历着严苛的性能测试。“材料是MLCC的‘基因’,工艺则是它的‘灵魂’。”罗俊表示。这些看似普通的电子元件,内部却蕴含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一是材料创新,采用超细晶粒陶瓷材料和纳米级介质薄膜印刷技术,实现单层厚度仅1微米、堆叠层数超1000层的极致性能;二是工艺创新,引入行业领先的快烧辊道炉(升温速率达10000°C/h)和亚微米级印刷设备,008004规格超微型产品的量产标志着我国在超微型MLCC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三是体系创新,构建“半导体级生产车间+尖端人才团队+全球化研发平台”的三位一体生态。
在微融科技的展厅内,羊城晚报记者看到了面向各领域研发的超薄高精密、高稳定的射频和超微型等高端MLCC。其中,被印刷了1000多层的008004规格超微型产品,肉眼看上去也和粉末相差无几。
2024年,微融科技市场估值接近100亿元,今年6月13日,微容科技正式向广东证监局提交IPO辅导备案。
二次创业的路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陈伟荣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前三年还是以中低容作为基础的,但一直没有放弃在高容量MLCC上的突破。在微容科技,每年的研发成本占据了企业营收的10%,而同行的平均投入大约是在5%。
2020年,5G大规模应用让国内手机厂商对高容MLCC的需求猛涨。全球缺“芯”, 能够稳定生产高端芯片的高容MLCC当然也缺。微容科技的机会来了。
罗俊表示,由于微容科技提前做好了手机射频模组制造所需的01005规格超微型MLCC的产能准备,企业迅速填补上了这一轮市场空缺,弥补了国产化空白区域。微容科技的“超微型MLCC”产品也一举打开局面,单一品类的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三。
打破“农业大市无工业”的意难平
为什么会来到云浮?在前往微融科技的路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羊城晚报记者。从产业链完备程度和地理优势来看,广东有太多更好的选择了,为什么偏偏是云浮?难道只是因为“回乡的诱惑”?
面对这个问题,陈伟荣除了给出浮为微容科技提供了一揽子政策和大面积土地空间等理由外,也提到了用工成本和创业环境的问题。
他直言,8年来,每当企业遇到困难时,云浮市从主要领导到主管部门,都会主动到微容科技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实际问题。“对我们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待遇在珠三角地区很难实现。另外,我喜欢罗定的生态环境,这里异常清静,适合做研发。”
据了解,微容科技如今每月向全球输送约500亿片MLCC,其中,消费电子需求依旧是最大的。“008004规格超微型产品的量产,标志着我国在超微型MLCC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罗军说。
目前,微容科技正在攻克一个新的“卡脖子技术。就是车规、AI算力等领域内要用到的大尺寸高端MLCC。“高可靠、高温、高压、高容的突破,是我们近三年重点攻克的环节。当然,我们已经实现了突破,但是跟国外巨头相比还有差距。一方面是堆叠规格,再一方面就是良率。”罗军介绍。
在罗军看来,国产替代首先要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但作为民用产品而言,成本很重要。而要做到不良率和成本的降低,一是供应链国产化,二是借助AI技术提高自动化程度。
他也坦言,相较于技术层面0到1的突破,良率提升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它是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慢慢爬升,预计我们还需三年左右时间。因为国内技术在进步,国外同行也在进步,所以会是一个持续不断追赶超越的过程。”罗军表示。
在着力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在罗定,微容科技投资30亿元的智慧工厂也在拔地而起,为2030年成为全球前三的制造商做最后冲刺。
微容科技的故事,也是粤东西北制造业逐“新”的一个典型案例与缩影。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岭南粮仓”里长出一家“电子工业大米”独角兽,打破了“农业大市无工业”的意难平,以云浮为代表的粤东西北,也在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新动能,推进新型工业化塑造发展新优势。
文丨记者 杭莹
图丨记者 邓鼎园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