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男孩被亲后发烧”,亲吻之“祸”:别让爱危害孩子的健康

近日,“一岁男孩被亲吻后发烧”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很多人觉得不理解,一个本是对孩子表达亲昵和爱抚的举动,怎么能让婴幼儿陷入健康风险?

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成人对婴幼儿防护知识的普遍匮乏和无知。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相比于成人要弱很多,他们的皮肤黏膜娇嫩,抵御病菌的能力,也远不及成人。

成人唾液、口腔中潜藏的病毒细菌(比较常见的有疱疹病毒、EB病毒,还有流感病毒、幽门螺杆菌等),都可能通过亲吻等近距离接触,从成人传递给孩子。


新闻中的这个男孩,或许正是因此引发感染,出现发热等症状。

这种“以爱为名”的伤害,本质上是成人将自己的行为习惯,凌驾于孩子的生理特点之上。

现实中,类似的场景并不罕见:亲戚朋友见到可爱的孩子,忍不住凑上前亲吻脸蛋、额头,甚至嘴对嘴接触;

家长在自己感冒、口腔溃疡时,仍习惯性地亲吻孩子表达疼爱。

这些行为背后,是“亲昵无罪”的固有认知在作祟,却忽略了婴幼儿,作为特殊群体的脆弱性。

医学上,“亲吻病”早已不是新鲜概念,由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就常通过唾液传播的。

患这种病的患儿,可能出现高热、咽喉肿痛、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并发症。


保护孩子,需要打破“亲吻即关爱”的思维定式。

对于婴幼儿而言,表达喜爱的方式,可以有更多选择:

一个温柔的拥抱、轻轻抚摸头部、用玩具互动,这些既能传递善意,又能避免健康风险。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敢于“拒绝”——当他人试图过度亲昵孩子时,应及时礼貌地制止,并明确告知他们,婴幼儿的防护知识。

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保护孩子的责任和担当。

爱需要分寸,更需要科学。别让看似温暖的亲吻,变成伤害孩子的隐形利刃。

尊重孩子的生理特点,用更安全、更恰当的方式传递关爱,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育儿   男孩   孩子   健康   婴幼儿   成人   病毒   亲昵   唾液   生理   防护   家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