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自强
英勇无畏的“潜伏者”
阮自强(1906—1946),原名阮举刚,字大成,曾化名谢德成,1906年10月出生于绵竹县观鱼乡上马桥王姓院子。幼年时家道小康,启蒙于农村私塾及新市镇小学,先后毕业于绵竹二年制师范学校和成都私立民力大学政经特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被选派回川工作的途中壮烈牺牲,时年40岁。
早年求索 投身革命
1926年春,阮自强赴成都,考入成都私立民力大学政经特科。在校期间,他加入了进步团体黑骨社,积极从事秘密的进步活动。
1929年,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党组织派遣他返回家乡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支援工作。抵达绵竹后,他立即展开联络工作,大力宣传革命思想,与当地进步人士共同发起“反基督教大同盟”的爱国反帝斗争。在他的有力组织下,学校师生持续开展罢教罢课运动,坚决抵制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同年10月,阮自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新市镇党支部书记职务。
1930年春,阮自强辞去学校教师职务,全身心投入到党的地下工作,成为一位坚定而活跃的职业革命者。此时,中共川西特委正在酝酿并发动“广汉兵变”,阮自强受县委派遣,加强绵竹南区各乡农运,接应起义部队和解决军需供应。在前往新市镇与廖琛对接工作时,阮自强不幸暴露行踪,与共产党员骆是愚一同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敌人无计可施,将他关押入狱。后经地下党组织全力营救,阮自强得以脱险。
1931年,阮自强被选为中共绵竹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运工作。不久后,被派往中共四川省委受训,学习期满后回到绵竹,做清理、健全绵竹南区的基层组织工作。
1932年,“孝泉兵变”失败后,阮自强调任四川省委组织部任干事,平时化装为小杂货商人在成都活动,实则肩负着省委联系下属党组织的机要工作。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他机敏顽强,出色地完成了省委交给的任务。同年冬,省委组织部将他调至嘉定(今乐山市)特支做组织工作。
潜伏敌营 策动兵变
1933年春,阮自强化名谢德成,奉命去川军第28军(邓锡侯部)第六混成旅,以当兵为掩护开展兵运工作。阮自强去旅部后很快与二团二营六连连长、中共地下党员李奇柱、吴建初、郭林森等人取得联系,并以李奇柱妻弟的身份,为其当勤务兵。其间,他秘密组建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随后,他通过同学、同乡等社会关系,采取结拜“盟弟兄”、发展“红军之友社”等方式,逐步争取士兵和基层军官的思想认同,使其倾向支持共产党。经过长期秘密工作,最终在白军内部成功培植了一支革命力量,为日后策动武装起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10月,该部队从崇宁县(今属成都市郫都区,县治唐昌镇)调防至剑阁县张王庙(今张王乡)驻守。在此期间,阮自强率领党支部成员积极开展工作,成功发展党员十余名,并吸收“红军之友社”社员及“盟弟兄”百余人,这些革命骨干主要分布在六连和八连。同年冬月,部队移防至剑阁县嘉陵江防线,二营驻扎于高石坎地区。此处与苏区仅一江之隔,两岸动向清晰可见。
1935年初,阮自强根据“歼灭敌军后携武器渡江投奔红军”的行动计划,选定距高石坎营部十华里的立沟桥作为兵变地点。鉴于形势紧迫,党支部果断决定于1月8日晚11时,趁六连换防立沟桥之际发动起义。
1935年1月8日夜,六连二排起义行动提前爆发。吴建初与盟兄弟李荣楷手持大刀斩杀敌方排长潘大璋,吓得班长刘德清仓皇逃窜。霎时间,枪声大作,原定的秘密行动方案被迫改变。与此同时,二排主力正在猛攻高石坎营部,激战持续至1月9日凌晨3时。阮自强与李奇柱、吴建初会合后当机立断,下令集结部队登船渡江,向苏区方向进发。1月9日清晨,57名起义官兵携带着武器装备顺利抵达苏区,受到苏区军民的热烈欢迎。
转战西北 建功陇东
1936年春,阮自强在红四方面军师部任职,先后担任白军工作部干事、组织调查科科长等职务,持续开展针对白军部队的士兵运动工作。
西路军中共甘州中心县委纪念园
1936年10月后,由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等组成的二万余人的西路军开始西征,阮自强随军开展革命工作,并担任中共甘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西路军屡遭挫败。阮自强与六名警卫员在战斗中失散,后因与组织失去联系,被迫进入国军某部当兵。在敌军内部,他始终坚守党员信念,秘密与中共党员郑大林组建独立党支部,持续开展地下兵运工作。
1937年底,在党中央全力营救下,西路军仅存的数百名将士终于返回陕北。此时,因长期艰苦斗争而积劳成疾的阮自强,身体已极度虚弱,经组织安排前往延安红军医院接受治疗。
庆城三八五旅旧址
伤愈归队后,阮自强出任八路军385旅供给部副部长,负责战时部队给养工作。面对陕甘边区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为筹措部队越冬所需的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辗转陕西定边、山西襄垣、甘肃庆阳及黄河沿岸的韩城、朝邑、蒲城等地开展采购工作。在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他还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工作任务异常艰巨。
1939年春,驻守陇东的八路军385旅在防区开展垦荒生产,创办各类工厂,由此拉开了陇东地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序幕。部队在庆阳县城先后建立了铁工厂、木工厂等23家生产企业。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飚亲自率领旅部机关干部,在北五里坡开垦荒地,种植棉花、蓝靛等经济作物。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留守部队不仅实现了军需物资的自给自足,还帮助当地群众解决了诸多生活困难。
阮自强全身心投入并组织领导大生产运动,经过军民团结奋战、垦荒耕种,385旅将长期荒芜的陇东大风川建设成为物产丰饶、交通便利的“小江南”,这一显著成绩获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
1940年,阮自强接受党组织分配,担任陇东地区禁烟督查处处长,开展查禁烟土走私工作。
鞠躬尽瘁 血洒归途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需要,党中央决定大规模培养干部,在开展正面作战的同时加强敌后武装斗争。根据中央指示,385旅在陇东地区庆阳一带组建教导大队。阮自强担任教导大队主要领导之一,主管军事教学工作,除负责敌后斗争特科训练外,还同时兼任旅政治部民运科副科长及敌军工作科科长等职。他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
1946年秋,中共中央南方局请求派一批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四川籍干部,负责回川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经中央组织部与四川省委商定,阮自强和曾林被选派回川。岂料,他在途经关中地区某地时,遇难壮烈牺牲,时年40岁。
阮自强革命烈士证书
1979年5月4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追认阮自强为革命烈士。
来源:纵目
整理:彭忠富 德阳传媒记者 雷媛
资料来源: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