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多年轻人
选择在露天的餐桌边
吃一顿夜宵、喝一杯咖啡
他们在消费夜晚的同时
也在消费一种平衡的城市生活方式
当“一张桌子”重新定义城市边界
烟火气也从嘈杂无序走向了有序精致
呈现出全新的青春模样
露台外摆向天空要空间,屋顶上的烟火气
周一晚上9点半,静安大悦城顶楼的“夜食天台”依然灯火通明。95后上班族张致远和同事下班后直奔顶楼,在靠近摩天轮的刘栋梁大排档坐下。此时,露台上的十几张外摆桌几乎座无虚席,烧烤香气随夜风飘散。“我们喜欢这种能看到夜景、听到城市声音的真实感。”张致远一边品尝小龙虾,一边望向不远处缓缓转动的摩天轮。
据该店店长介绍,自“夜食天台”升级焕新以来,门店外摆位夜宵时段几乎每晚能翻两轮,周末高峰期甚至三轮,营业额同比提升超40%。今年7月更创下300万元单月销售纪录,不仅在天台11家店中稳居榜首,也成为品牌在上海的“销冠门店”。
但夜食天台的魅力远不止“接地气”。不远处的海底捞则另辟蹊径打造了7个“泡泡屋”——半透明球体配上彩色灯带与粉色帘幔,既可拉开欣赏摩天轮夜景,也能关闭营造相对私密的空间。“泡泡屋几乎天天满位,一般要提前三天预约。”海底捞静安大悦城店大堂经理杨远介绍,该店晚市及夜宵营业额占全日营收的三分之二以上,“虽然面积不是最大,位置也不算最核心,但暑期我们是全上海海底捞营业额最高的门店。”
同样作为“夜生活好去处”之一的普陀环球港顶楼“环球不夜港”,则呈现出另一种青年夜生活图景:20余家餐饮商户营业至凌晨2点,涵盖东北、云南、四川等地方菜系,希腊、泰国、日本等异域风味,仿佛一场通宵运行的“环球美食节”。
夜间业态不仅止于“吃”。露台还集聚了舞蹈教室、桌游馆、手工体验、普拉提等多样业态。广场中心常举办露天球赛转播,音乐节、市集等活动更不断延伸夜经济的文化与社交维度。
街边外摆向街角要活力,花箱围起的会客厅
相比露台的向上拓展,街边外摆则是都市生活向外的自然生长。它扎根街角、河畔,用一张桌子、一盏灯、一圈花箱,营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夜间节奏。
在大学路700米长的街区中,近80家商户几乎家家有外摆、桌桌有人坐。走在街上,每家店的外摆风格都各具特色,高低错落的花箱围起来的空间内,各家小店用心打造着属于自家的“小而美”,碰撞出大学路的“一步一景”。
“大学路的特色在于年轻化,年轻人最看重体验感。”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大学路街区党支部书记潘佳玮介绍。两年来,街道联合各大平台打造近90场活动,超千万客流带动节假日步行街销售额达2.9亿元。
外摆不只是多摆几张桌子,更是客流转化的前置入口。“一勺米饭”冰激凌店营收提升超三成。店长张汗乐表示,大学路的活力氛围与品牌客户画像高度契合。奇利斯美式小餐馆的转变则更为直观:外摆位增加后,经营面积几乎翻倍,营业额也提升逾30%。
而在苏州河畔,街边外摆呈现出另一种气质——更慢、更柔,也更贴近城市的水文记忆。在乍浦路桥段附近,夜幕下的滨水步道成了“都市夜谈”的理想场所。很多河边餐厅的外摆位顺着公共步道延伸至亲水平台,与城市空间形成自然过渡。“以前路人很难注意到我们在下方平台的咖啡馆。”illy·河畔咖啡店长张雪筠说。如今设置沿河外摆,不仅提高了可见度,也显著提升了营收——从日均七八千元提升至1.5万元,最高突破3万元。
一店一策向治理要温度,看不见的制度支撑
为什么一张桌子能带动近乎翻倍的营收增长?为何“外摆”成为翻台率最高的夜生活场景?答案藏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制度的边界、管理的细节,以及治理的温度。
“看起来像随意摆放,实际背后是一整套精细化治理逻辑。”潘佳玮说。记者在大学路走访时发现,每家商户的外摆看似随意,却都在“看不见的线”内:桌椅不能越过人行道中间的灯柱,花箱隔断高度统一在70至130厘米之间,“避免太低可跨、太高像墙”,半封闭空间只能留一个出口。
但这套看似完美的制度,在实施初期也曾面临挑战。外摆位的设置一度矛盾频发,商户们任意摆放、无序竞争。五角场街道没有选择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而是践行“有事好商量”的理念,让各方代表共同探讨出《大学路街区沿街外摆位管理规范(试行)》。另外,为了减少天气影响,去年冬季大学路还试点为部分店铺加装透明风挡。数据显示,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大学路商户销售额同比增长24%,其中最冷的2月增长近40%。
而在苏州河畔,这种精细化治理同样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我们一开始其实挺忐忑。”张雪筠回忆。但街道很快就上门协助,加固风挡、防水处理、修剪树木,“让我们真正敢于把桌子摆出去。”如今外摆已成常态,亲水平台的防腐木地板定期更新,树木修剪、地面清洁同步进行。“‘竹节草’台风前,街道还挨家通知并提供支持。”张雪筠说。
治理的价值不仅在于“管得住”,更在于“摆得好”。那些“看不见的制度”,让街头烟火有了秩序,也让城市温度真正留得住。正因如此,一张桌子才能真正摆得安心、摆得长久,外摆经济也才能从一时热闹,变为青年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奏注脚。
记者手记
构建多元教研生态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我小时候住在上海的老街区,彼时没人谈“外摆经济”,只觉得街边大排档的热闹和不卫生常常如影随形。后来,城市变得更整洁了,但是吃同样的小龙虾与烧烤,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年轻人想要的烟火气,不是回到过去的脏乱差,而是一种新的平衡:既要有人间烟火的真实感,又要有现代都市的品质感;既要有随性自由的松弛感,又要有精致生活的仪式感。
当摩天轮下的火锅遇上梧桐叶下的咖啡,当露台上的live演出遇上街头的歌声,夜晚的上海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青春气质,而这才是真正属于年轻人的烟火气。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
】与【
】,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 记者 施培琦/图
部分图片来源:上观新闻、上海普陀、上海杨浦、小红书等
责任编辑:粟瑶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
你喜欢外摆位带来的“烟火气”和“松弛感”吗?↓↓↓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