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月饼
包馅料
按压成型
美味出炉
中秋节临近,位于市中心城区人民路和城广场一楼的卧龙区老饼坊里一派忙碌景象,揉面、配馅、扯皮、包馅料、按压成型……54岁的吴雪峰带领工人们一早就开始忙着赶制月饼,老饼坊里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香气。“我们做月饼30年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可不能丢。”在吴雪峰看来,一个个凝聚着民俗记忆的手工月饼,不仅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家乡味,还有中国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9月27日,记者走近这位“老味道”匠人,听听他和“团圆味道”的故事。
一到中秋就想吃他家月饼
早晨7时,老饼坊还没开门,门外就已经排起了长队。为了能买到刚出炉的传统手工月饼,许多远道而来的顾客早早就等在了门口。
临近中秋,与往年一样,卧龙区老饼坊的传统手工月饼再次登上热销榜。“他家做月饼有些年头了,前几年,一个朋友送我几盒尝了尝,一下子就勾起了记忆中的老味道,一到中秋就想吃他家的月饼。”一位从南召县赶来的老顾客说。
店里顾客热热闹闹,而工作间的工人们忙忙碌碌。和面、配馅、团馅、套模、装饰、烤制、包装,每一道工序都不含糊。吴雪峰和工人们在流水线上配合得默契十足,这是大伙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市民叶先生一下子购买了10盒老月饼,他告诉记者,他儿子在英国留学,从小时候起,每年中秋节都要吃吴雪峰家的老月饼。如今,每年中秋节前,他都会来买几盒月饼寄给远在异国的儿子,希望儿子能品尝到记忆中的味道。
“我们从7月份就开始做月饼,每年做3个月,就是为了能让大家吃上这口最传统的月饼。”吴雪峰戴着防尘帽和口罩站在操作台前,手把手教身边人和面、团馅,“面要铺平压实,团上馅才好吃。你瞧,要团成这种薄皮大馅的。”在烤箱旁,刚出炉的老月饼色泽金黄,诱人至极,那扑鼻的香味,让人欲罢不能。
在吴雪峰和工人们分工协作下,一盘盘精心制作的手工月饼新鲜出炉后,迅速被老顾客带走。
做月饼一做就是30年
古人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吴雪峰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月饼供不应求。做月饼是良心活,不管再忙,他都亲自选购食材。他认为,老味道月饼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诚信,讲究品质,而这些,必须要从选购原材料起就认真把关。
“都说我家月饼有老月饼的味道。一晃眼就干了30年。”吴雪峰说,月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食,不仅要有好风味,更要有情怀,让大家吃出记忆和中的味道。
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吴雪峰也在不断琢磨如何在坚守中创新,既要保留老月饼的味道,也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因此,这些年,他家月饼馅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口感也越来越好。“蛋黄皮月饼是我家的招牌,五仁月饼是标配。不过今年我们又推出了新品,蛋黄枣皮和酥皮月饼,配上五仁、豌豆、黑芝麻、板栗等不同馅料,月饼就有了不同的味道。”吴雪峰说,如今,在他家的老饼坊里,可以品尝到20多个不同口味的月饼。
坚持手工制作保留最正宗的味道
“我们矢志坚守的是留住手工月饼的那种老味道,要将这种老味道传承下去。”吴雪峰说,传统手工月饼用料十分讲究,要先将馅料混合,搅拌均匀。而做成月饼的饼皮,也需要师傅们用手揉搓。
“把饼皮做匀称,皮薄又酥,这就看师傅‘揉’面的功夫。”吴雪峰介绍说,面揉得越久越透,饼皮就越酥。面揉好后,将其掐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团状,再用手压成饼状,然后放入做好的馅料,将包好馅的饼团捶成厚薄均匀的形状,一个极具传统特色的月饼就初步成型了。
为了保证供应,每年中秋前夕,吴雪峰和他的团队都要加班加点赶工。曾有人给吴雪峰提议改用机器生产提高效率,但吴雪峰却坚持手工制作,在他看来,机器永远代替不了手掌的温度,经传统手法制作出来的月饼味道才最正宗。
“手工做出来的月饼口味跟以前一样地道。”正在购买月饼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年中秋都会买十几斤老味道月饼,给家人品尝,因为这里的月饼是儿时的味道,承载着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全媒体记者 张玲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
#网络中国节.中秋#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