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宝

11月将至,两大“战役”同步打响,一边是“双十一”购物狂欢,一边是孩子期中考试的脚步逼近。今年中学期中考,在11月中旬陆续开始。这段时间,已经有未雨绸缪的家长提醒孩子备考。
在许多妈妈的购物车里,除了日用品和心仪好物,还悄悄躺进了一类特殊商品——试卷、真题、教辅。
对妈妈们来说,这笔钱不得不花,这不是在“购物”,而是在为孩子的学习“囤积弹药”。

图源:视觉中国
购物车里的“安心”
“限时9.5折!券满10减2!”最近,初二学生妈妈林薇的购物车,成了“教辅博览会”。
“我同事女儿初三,社会一直90多分,全靠这套书!”林薇指着一套三册装的社会教辅,像发现了宝藏。她说,儿子的社会成绩长期在平均分徘徊,进入初二后,她终于坐不住了。
这套教辅分历史、道法、地理三科,知识梳理、配套练习、答案详解一应俱全。“3册共9本,打完折70多元。”她纠结的不是价钱,而是“要不要加50元买带背默本的豪华套装”,但万一儿子用不上,又是一堆“教辅化石”。

图源:视觉中国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冲动备考”了。上学期的那批教辅,全新买进,最后以一本一两元钱的价格“含泪送走”。“几十元一本买进来,卖废纸时心在滴血,但放着又占地方,儿子肯定不会再做了。”
除了社会,数学也是她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暑假已购入一套教辅,但儿子学几何时依然“蒙圈”。她在家长群里相中另一套“真题精选”,据说“对普娃特别友好”,还分专题训练,看得她心动不已。
为了凑满减,她还顺手带了英语时文阅读和文言文练习。“反正以后也要用,现在买划算!”她甚至算不清最终省了多少钱,只知道把购物车填满的那一刻,心里的焦虑才被安抚。
除了纸质教辅,她的电脑里还藏着一个“期中卷宝藏库”——各校历年真题,都是热心妈妈们在群里发的“硬货”。
“初二期中考很重要,得熟悉题型和出题风格。儿子学校是要参加一个联盟考的,真题参考性比较高。”上周末,她一口气打印了3年共15套卷子,儿子看到那“厚如砖头”的一沓纸时,直接吓出表情包。
“1年5门课5套卷,3年当然厚啊!”她希望儿子每周刷一套练手,但儿子讨价还价,最后上周日只做了数学和科学的选择题。“多做点总归是好的,”林薇坚信,“同事家娃年级前十,一个心得就是考前刷真题!”
精准的“靶向治疗”
“这是我双十一的第一单。”初三妈妈周莉翻出已购清单,三套《XX中考真题分类》,每一本都精准对应女儿晓晓的“知识盲区”。

周莉觉得之前购入的教辅“买贵了”,打算再补几本平摊成本
从九月观察至今,她发现女儿在“酸碱盐实验题”上屡战屡败,物理的“机械能、滑轮”也学得磕磕绊绊,二次函数单元小测更是创下历史新低。“老师说这些是重点也是难点,光弄错题本不够,得加练!”
她的手机备忘录里,详细记录着女儿每次小测和作业的失分点,像一张张“病情诊断书”,指引她精准下单。
“你们老师要照顾全班进度,咱们得自己加餐。”她试图说服女儿,这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为中考铺路”。她还给女儿画饼:“把这些题啃完,考场上就能笑对人生。”
书到那天,晓晓看呆了——三本教辅厚得像三块板砖,一本抵其他教辅的两三本,三本足有几斤重。“这是中考的,三年内容当然厚!这次做不完,中考复习还能用!”周莉理直气壮。
她连夜用彩色标签纸给不同专题贴上“病情等级”:黄色代表紧急,红色是重点,绿色是薄弱环节。化学专题被放在最上面——上次测试,晓晓在那里丢分最多。
晓晓苦笑说,这些不像学习资料,像医院的化验单,而自己是个急需全面检查的病人。周莉却觉得,双十一不只是购物节,更是一次“知识疫苗”接种良机,她希望女儿可以精准注射每一针。
这几天,她发现同一套书新活动后又降价20元,内心蠢蠢欲动:“我要不要再补其他几门,平摊一下成本?”
理性下单,把焦虑换成方法
面对妈妈们满满的“购物车焦虑”,老师们给出了实用建议。
“一些家长容易对孩子的学习问题‘过度担心’。”一位初中班主任提醒,购买教辅前,最关键的一步是精准诊断。建议先与孩子、任课老师深入沟通,找准知识薄弱点的根源。“是概念不清,还是思路不通?盲目刷题不如针对性补弱,一套用得对的教辅,胜过十套盲目跟风的‘爆款’。”
“教辅不是囤得越多越好,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位老师强调,与其陷入“题海战术”,不如进行少而精的模拟练习,限时完成模拟卷,能帮助孩子适应考试节奏、学会时间分配,更能暴露临场可能出现的问题。练习后的分析环节也至关重要,孩子可以和家长共同复盘,找出时间分配、解题策略上的需要调整的环节。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别人的‘大招’未必是您的‘良方’。”另一位老师提醒,家长切勿盲目跟风。最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是孩子的任课老师。家长可以主动与老师沟通,他们能更精准地指出孩子的薄弱点,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复习建议。信任专业的判断,是避免教育焦虑和资源浪费的重要一步。
老师们也提醒,家长们不必过分看重某一次考试。期中考试的目的是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提供参考。适当的留白,让孩子有喘息和思考的空间,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内驱力,从长远来看,反而能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更健康的成长。
潮新闻 记者 金丹丹
编辑:朱张津
监制:沈蒙和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