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云龙区GDP为何难登顶?中心城区老大之争藏着这些现实难题

2023年徐州云龙区GDP489.54亿元,在全市排名第九。作为中心城区重要板块,市级近20年重点建设的新城区也位于境内,却始终未能成为不含铜山、贾汪的中心城区经济体量之首。这背后,空间限制和产业结构成了两大关键卡点。

有网友说,云龙区看着热闹,商场多、写字楼新,但数数纳税大户,没几个能打的企业,GDP自然上不去。还有人提到,新城区晚上黑灯一片,住的人多,上班都跑老城区或经开区,产业没起来,光靠房地产撑着不行。

在徐州生活多年,明显感觉到云龙区的商业繁华,但每次看GDP数据总有点意外。全域120平方公里的面积,放在整个徐州来看确实偏小。扣除 residential用地、商业用地和教育用地后,能留给工业的空间基本为零。工业外迁后,这些地块又得优先保障基础设施,迎接人口增长和城区扩张。潘塘街道倒是有大片未开发区域,可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几乎都在那儿,想发展工业根本不现实。没有工业做支撑,经济体量自然难敌那些有产业园的区。

服务业成了云龙区唯一的指望,但内部结构问题不小。生活性服务业占比太高,批发零售、餐饮住宿这些传统行业贡献的GDP有限。生产性服务业才是拉动经济的关键,可云龙区在这方面起步太晚。泉山区有矿业大学科技园和徐州软件园,产业链成熟,企业数量多,政府还整合资源重点扶持。云龙区大龙湖南岸的经济开发区虽然涉及技术服务业,但没几年时间,想形成规模还差得远。没有足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怎么跟泉山区比总量?

看看苏州工业园区就知道,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超过60%,软件信息、科研技术这些行业贡献了大量GDP。云龙区要是能有这样的产业基础,情况肯定不一样。可现实是,既没空间发展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又刚起步,只能靠生活性服务业撑着。这样的产业结构,经济体量想冲到中心城区第一,太难了。

新城区的定位也有点尴尬。建了快20年,住宅盖了不少,入住率也在提高,可企业总部没留住几个。很多人在新城区买房,却在老城区或经开区上班,白天的新城区像个空城。产城融合没做好,经济贡献自然上不去。要是新城区能多引进一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或许能给云龙区添把力。

现在的云龙区,就卡在空间和产业的双重限制里。想靠现有模式冲到中心城区第一,基本不可能。要么等政策倾斜,争取更多发展空间;要么就聚焦高端服务业,把生产性服务业做起来。可这两样,短期内都难实现。

云龙区的困境,其实是很多中心城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缩影。想要突围,光靠现有模式恐怕不够。你觉得,是该等政策倾斜,还是换条赛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8

标签:财经   云龙   徐州   难题   城区   现实   中心   服务业   体量   工业   经济   企业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