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苏州的王大妈,最近一次体检时,发现自己的体温只有36.1℃。她不以为然,还打趣道:“是不是我保养太好,降温都比别人快?”
可是,这天她陪孙女因为小感冒去医院,顺带和医生聊起了自己的体温。医生却皱起眉头:“体温低于正常值,并不总是好事,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重视!你最近有没有觉得更容易感冒或者总是没劲?”一句话点醒了王大妈。

难道体温真的越低越好吗?听说现在人的平均体温,竟然已经不是传统的37℃了。其实,很多人都误以为体温低等于“长寿、代谢慢、身体好”,但真相恰恰相反,我们的体温每下降0.5℃,对身体免疫力都可能意味着微妙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平均体温下降?体温低,会有哪些健康风险?我们到底该不该担心?
一串新旧常识的碰撞,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健康观念。平均体温真的“缩水”了吗?体温到底是“高”一点好,还是“低”一点好?不妨带着这个问题,跟随王大妈的疑惑,一起深入了解,答案可能会颠覆你的直觉。
曾几何时,37℃是人体正常体温的“黄金标准”。但2020年加州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相较19世纪,现代人的平均体温已经降至 36.3℃-36.5℃。中国2018-2022年多地健康筛查数据也表明,中老年人群空腹静息状态下,体温多在36.2℃左右浮动。

造成体温普遍降低的原因,科学界普遍认为与下列因素相关:
生活环境改善。现代人取暖、制冷,更加舒适,身体消耗减少。
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下降。过去的结核、伤寒等感染让体温长年维持偏高,如今已成历史。
药品普及和健康体检常态化。大量隐藏感染受到了抑制,体温基线得以下降。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体温低就是“新健康”?中华医学会的相关共识明确提出,体温偏低过度,反倒可能暗藏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隐患。特别是36℃以下持续不回升,往往不是“冷静”,而是身体出现了警报。
很多人以为“手脚冰凉”只是“寒性体质”,但免疫细胞功能最佳温度为36.5℃-37℃,体温如果偏低,健康大概率会出现这些肉眼不易察觉的信号:

免疫力减弱。哈佛大学医学院最新实验显示,体温每降低0.5℃,免疫细胞吞噬致病菌的能力下降8-13%。长期如此,更容易患上流感、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代谢变慢,减脂困难。协和医院发布的临床研究指出,基础代谢率与体温正相关,体温偏低者体重增加风险上升18%,血脂升高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肠胃功能紊乱。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调查,中老年人中体温≤36℃者消化酶分泌能力减少约15%,或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衡。
慢性疾病风险增加。瑞典的一项万人队列研究显示,持续低体温者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升高12.3%,并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负担。

睡眠质量受影响。中国睡眠医学学会数据显示,体温偏低人群发生持续性入睡困难的概率提升约9.8%,昼夜节律容易紊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体温异常下降并非都是“气血虚”,有时也可能反映甲状腺低下、慢性肝病等重要健康问题,一定不要忽视。
面对“平均体温下降”的趋势,我们能做些什么,不让身体的“自卫系统”失守?以下建议简单易行,值得尝试:
适度运动,提升产热能力。建议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慢跑、跳舞),运动能提升体内褐色脂肪活性,每周坚持有助于体温提升0.2-0.3℃。

合理饮食,食物温补。多吃丰富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制品)、温性蔬果(姜、红枣、南瓜)。保证三餐规律,早晚饮温水而非冷饮,有助于刺激胃肠和神经功能,提升基础体温。
规律睡眠,耐寒锻炼。保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熬夜会让内分泌紊乱导致体温进一步下滑。同时,可以尝试晨起温水浴、冬季坚持短暂冷空气锻炼,让身体主动适应气温变化,增强产热能力。
定期体检,关注甲状腺与代谢指标。连续一周体温低于36℃,务必前往医院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自主神经障碍等疾病。
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精神压力和消沉,也会让人的体温出现不稳定波动。多与家人沟通,适度娱乐放松,有益于激活中枢神经调控,间接帮助维持健康体温。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正常体温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21
《基础代谢率与体温关联研究》,中国营养学杂志,2022
《斯坦福大学团队关于体温变化的研究报告》
《慢性低体温对免疫功能影响》, 哈佛大学医学院发布, 2019
《甲状腺疾病与低体温临床关联性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