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hx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前CEO温宁克在电视采访中说“美国封锁中国没用,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温宁克的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他的切身体会,中国一次次用行动证明,封锁中国只会让西方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2018年美国制裁华为时,温宁克就警告:“封锁只会逼中国自己研发”。结果呢?华为7纳米麒麟芯片自研成功,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量产,良品率还反超ASML同款设备。
现在光刻机中国也实现了国产化,中科院突破193nm固态DUV激光技术,上海微电子造出28nm光刻机,核心部件90%国产化,不仅价格比ASML便宜,良品率还高出1.7%。
为什么像温宁克这样的行业领袖会对技术封锁如此悲观?答案无关政治,只关乎商业现实和冰冷的数据。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现代尖端科技,从来不是某个国家或公司的独角戏。
一部智能手机里,芯片、屏幕、摄像头和软件,背后是无数个国家专利和技术的结晶,想要凭一己之力完全垄断,无异于痴人说梦。
阿斯麦的处境就是最生动的例子。这家手握全球顶尖光刻机技术的公司,其零件也高度依赖从美国和日本进口,并非百分百的“荷兰制造”。
更致命的是,它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在管制收紧前,中国市场一度贡献了阿斯麦超过四成的销售额,在2023年第三季度,这个数字甚至飙升到了惊人的46%。
失去这样一块肥肉意味着什么?温宁克看得很透彻。他警告说,封锁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只会损害自身。近期,阿斯麦的业绩预告已经印证了这一点,预计今年的中国市场份额将锐减至20%。这种断崖式的下跌,直接反映在了资本市场上。
去年10月,由于销售预测下调和中国市场的巨大压力,阿斯麦股价单日暴跌16%,创下了26年来的最大跌幅。美国的政策,被一些人形容为“杀鸡取卵”。
温宁克在今年7月的一次访谈中说得更加直白,他认为这场地缘政治的争端可能会持续数十年,而阿斯麦在中国经营了三十年,有责任维护客户和员工的利益。
他的立场不是“亲中”,而是为公司生存和发展发声。当政治家们推动管制,不顾企业的死活时,他只能无奈地指出,这背后是意识形态在作祟。
西方国家显然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和深厚的底蕴。回望历史,这种围堵从未真正成功过。在技术封锁下,中国照样把“东方红”卫星送上了天,研发出了“东风”系列洲际导弹。而这一次,压力下的嬗变更像是一场加速度竞赛。
与上世纪70年代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的局面不同,如今的中国拥有一个强大到让人生畏的人才库。每年数百万的理工科毕业生,总数接近500万的科技人才储备,占据了全球总量的四成。
充足的科研资金,加上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一个强调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合作的、自给自足的新型科技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这场“芯片战”的封锁,反而成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成年礼”。2018年以前,中国的芯片产能还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封装环节。但短短几年后,上海微电子在2022年就实现了28纳米光刻机的量产,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里程碑。
更让世界震惊的,是2023年8月华为Mate60手机的横空出世。其搭载的7纳米麒麟9000S芯片,被证实完全由本土生产。这一突破,无声地宣告了西方技术壁垒正在被从内部攻破。尽管目前中国的光刻机技术尚未达到世界顶尖,但这条从0到1的道路已经打通,未来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当中国在奋力追赶时,那些参与封锁的西方企业开始品尝苦果。阿斯麦的仓库里,价值不菲的设备因为美国商务部去年12月的一纸新规而无法发往中国。这些订单的流失,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一个数字,更是市场份额的永久性丧失。
更深远的危机在于,中国一旦实现中高端光刻机的自主生产,其成本优势将是颠覆性的。中国的光刻机零件全部本土化,没有高昂的专利费,制造成本可能远低于需要全球采购的阿斯明。
届时,一场席卷全球的价格战将难以避免。中国庞大的移动设备生产规模,本身就意味着对光刻机的海量需求。
阿斯麦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富凯也看到了这一趋势。他在近期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需要中国生产的成熟芯片。因为这类芯片利润微薄,西方国家不愿再大规模扩产,而中国的低价芯片正好填补了全球市场的巨大缺口,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的网络普及和互联互通。
一旦中国拥有了完整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产业链,它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而是一个强有力的供应者。阿斯麦失去的中国订单,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者。
印度、东南亚等市场对高端光刻机的需求有限,它们更多承担的是代工角色。温宁克甚至发出了“西方半导体企业面临生存风险”的警告,这并非危言耸听。
历史似乎总在重复。每一次技术围堵,最终都未能阻止追赶者的脚步,反而使其变得更加强大。西方试图阻止中国技术升级的努力,戏剧性地推动了中国的自研进程,最终结果可能是培养出一个最可怕的竞争对手。
温宁克的警告,如同矿井里的金丝雀,预示着西方企业将首先感受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寒冬”。封锁让西方企业市场萎缩,而中国则在压力下变得更加独立和强大。
这盘棋下到今天,对抗的逻辑已经走入死胡同。放弃零和博弈,转而寻求对话与合作,或许才是避免自食恶果、共同构建一个更稳定互利全球技术生态的
参考资料:《中国制造2025》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