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卖身求生:本土资本收割70%股权,30元拿铁时代终结?


一杯拿铁折射的战略困局,30% 股权的控制艺术

星巴克全球 CEO 倪睿安在 2025 年 7 月 30 日的财报电话会上,向全球投资者抛出一则重磅消息:“我们正在寻找拥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战略合作伙伴,把握中国市场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超过20 家顶级投资机构已对收购星巴克中国股权表现出强烈兴趣,第二轮竞标名单已筛选至 9 家。

这场估值高达 100 亿美元(约 700 亿元人民币)的交易,将成为中国消费市场最具标志性的资本事件。


交易核心:70% 股权的精妙分割

星巴克计划出售中国业务 70% 的股权,但不会放弃控制权。这部分股权将由一组买家共同持有,每个买家持股不超过 30%,而星巴克自身将保留 30% 的股份,继续保持大股东地位。这种架构设计既引入本土化资源,又确保品牌战略的延续性。

竞购阵容堪称资本界的 “全明星赛”:首轮近 30 家机构提交报价后,第二轮入围名单包括腾讯、京东等科技巨头,以及大钲资本(瑞幸大股东)、高瓴资本(喜茶 / 蜜雪冰城投资者)、凯雷集团(麦当劳中国操盘手)、KKR 等顶级 PE。

星巴克要的不是资金,而是 “本地化杠杆”。正如倪睿安强调:“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并非为了资金,而是确保星巴克品牌在未来拥有更好的发展。”


为何出售:市场变局下的战略转身

表面看是资本运作,实质是中国咖啡市场竞争范式的颠覆性变革

本土化实验:创新求生

面对挑战,星巴克正在中国展开一系列自救实验:

这些努力带来短暂回暖 —— 第三财季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 2%,但未能扭转根本局面。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星巴克中国 7828 家门店仅贡献全球约 8% 的营收,单店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成功先例:麦当劳中国的启示

星巴克选择的路径已有成功范本。2017 年,麦当劳将中国业务 80% 股权出售给中信股份和凯雷集团,更名为 “金拱门”。交易后:

这一案例证明:跨国品牌 + 本土资本 + 运营自主权 = 增长核爆。星巴克若复制此路径,可能迎来三大质变:

未来棋局:股权开放后的价值重构

此轮股权交易本质是星巴克对全直营模式的反转。1999 年进入中国后,星巴克通过阶段性股权策略稳步扩张:早期开放约 5% 区域经营权,2006 年收回华北股权,2011 年回购华南股权,2017 年实现 100% 全资直营。如今重新开放股权,标志着跨国品牌本土化进入新阶段。


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平衡三方诉求

最终胜出的买家组合,极可能是 “产业资本 + PE 巨头” 的混合体 —— 例如腾讯(数字化能力)+ 华润(商业地产资源)+ 高瓴(茶饮运营经验)的梦幻组合。




咖啡战争进入下半场,战场规则已然改写。星巴克从 “定义市场的人” 变成 “被市场定义的企业”,其引入本土资本的选择,本质是寻找打开新增量之门的钥匙。

未来两年,我们将目睹一场史诗级的品牌重塑实验:当星巴克的绿色美人鱼游入中国资本的港湾,能否在价格下沉与品牌升维的钢丝上走出新路径?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估值百亿美元的交易已清晰传递一个信号:中国市场留给 “高冷” 跨国品牌的时代,正式落幕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美食   股权   本土   资本   时代   中国   本土化   品牌   麦当劳   市场   咖啡   价格   华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