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5 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认,青海省发现的“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个人本来就相信一眼真,毕竟那种荒郊野岭,作假都发现不了。
这算是一种古人版的“到此一游”:去昆仑采药累了坐石头上休息,顺便刻个字——五大夫到此一游。
突然好想去摸一下,感受一下那种穿越千年的温度。这同时也进一步确认了秦始皇这老小子真的迷仙药,所以真派人四处溜达疯狂找寻。
依稀还记得周穆天子会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所在的昆仑也在青海,大概率先周就已经有人游历青海了,秦灭东周后找到相关西王母传说记录,所以始皇帝也派人往西寻仙求道。
确认后确实令人兴奋,超级棒的先秦史料!现在东有琅琊刻石峄山石刻,西有昆仑石刻,东西对比,印证我华夏大一统的光辉历程。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之一,这就是自古以来。
那位发现者现在可以吹一辈子了。
这次是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再经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了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之后,那基本就是秦代石刻无疑了。
我们可以仔细看看这37字到底写了啥。
国家文物局最终释读结果是:“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一共12行,外加一个合文(就是两个字合写成一个),风格是标准秦篆。保存得不算太烂,但也不是高清扫描件那种。
重点来了——原先释读说是“廿六年三月己卯”,就有学者跳出来算日子:按《颛顼历》推,秦始皇二十六年三月压根儿没有“己卯”这一天!历法对不上,那不就露馅了?可现在修正为“卅七年”。
——你猜怎么着?始皇三十七年,三月还真有己卯日!熊长云在故宫搞金石的,立马出来补刀:“卅六年,始皇因为‘荧惑守心’这种天象,已经觉得大限将至。三十七年派人去采药,完全符合他晚年求长生的心理状态。”
你看,光一个“廿”和“卅”的辨析,就牵出天文、历法、帝王心态三重考证。这不是考古,这是破案。
比如还有人质疑,这种裸露岩壁的石刻,历经这么多年都没被风蚀什么的吗?在岩洞里那种能超长时间保存倒还能理解。
这次也给解释清楚了:一是岩基硬度给力二是没有北边来的风沙,侵蚀力少了很多。
这其中最关键的改变,就数“廿六年”改成“卅七年”。
这次文物局的专家团队据说光石质文保博士就拉了六个,确实下大血本了,把高清微距怼到石头毛孔,发现“廿”那道竖原来是岩体裂缝——“我们很容易计算出,裂缝宽度1.2毫米,秦篆‘廿’的中竖标准宽度0.4毫米,于是改读成“卅七”。
——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阳历4月20日左右,他此时还剩整整三个月寿命,此刻他人在邢台沙丘行宫喘气,而使者替他跑上海拔四千三刷存在感,时间线严丝合缝,网友直呼“代入感太强”。
为什么这短短37字,就敢称“悬案收割机”?
——还真别小看。秦七刻石原先只剩泰山、琅琊两块残砖,加起来56字,还多是“臣斯昧死请”这类官话;尕日塘直接补齐“黄河源—昆仑—长生药”整条叙事链,等于把《史记·封禅书》里“盖尝游海上,方士言之如瓜”之类的模糊GPS定位直接清晰成“青海果洛州打卡”。
最后,个人也觉得,秦朝的基本盘就在陕西甘肃,没给青海留下点啥是不可想象的,该地在秦国多年经营的西戎境,加之秦王朝统一天下之后更为强大,完全有可能。这可不只是来记录一下采药,某种意义上还是势力范围和实控领土。
尕日塘秦刻石就像一封被风雪藏了2200年的快递,确定了昆仑的位置,把昆仑从神话拉到现实历史。37个字,缺字、裂缝、风痕,全是留白,反而给历史留足呼吸感。
那些留不下姓名的采药人,走过无数风沙和无路可走的路,在昆仑山下的荒原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它是一个王朝的执念、一个皇帝的求生梦、一个使者团队艰苦跋涉的见证。那一刻,他们会期待一场跨越千年的回应吗?如果有,这种苍茫,这种浪漫,就是中华文明延绵千年的终极魅力。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