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二零一九年我们国家的闻泰科技把荷兰安世半导体全买下来了,谁能想到后来美国对着我国施压,不光把闻泰列进 “实体清单”,还弄出个 “穿透规则”,逼着荷兰动手限制。

到了今年九月底,荷兰政府拿 “国家安全”、“治理有问题” 当由头,不仅要把安世的资产冻起来,还得换掉中方负责管理的人。
这举动让人摸不着头脑:以前中荷关系多好,荷兰光刻机助力中国半导体,中国市场也让荷兰奶粉、郁金香卖得红火,每年几百亿欧元的贸易往来全是好处,现在荷兰不管自己和中方利益这么干,根本不是明智之举。

荷兰方面的行动迅速且果断,他们用了一套“教科书式”的法律组合拳,一开始荷兰联合安世公司内部的外籍高管,然后迅速提起诉讼,准备通过司法程序,将闻泰科技持有的99%股权强行交给第三方机构托管。
这系列操作的核心目的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削弱中方的控制权,最直接的后果是,中方CEO张学政被暂停职务,这一切并非突如其来,早在今年6月美国就和荷兰进行了沟通,明确要求更换中方CEO。

这场行动在法律框架和公司治理层面几乎是完美的,而问题在于这种权力看似强大,实际上却只是纸上谈兵。
安世半导体的荷兰总部不过是一个百人规模的行政管理机构,简单来说它只是个“行政壳子”,负责传达上级指令,而非参与实际生产和决策。

这种虚化的权力在现实中经不起考验,当风暴来临时,这个“决策中心”出现了严重的延迟。
安世中国区有了回应后,荷兰总部足足拖了一天半才发声明,说中国区的做法 “没经过授权”,这份晚来的声明正好暴露荷兰总部对实际运营的远程把控力不够。

而对于股东闻泰科技来说,这场争斗的代价极为惨重,公司股价从最高时的171元一路下跌至41元,市值蒸发了超过75%。
这一切证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地缘政治的风波面前,股权证书和法律上的所有权保护是如此脆弱和无力。

荷兰总部下了指令,安世中国区直接给出最强回应,那份内部通告就跟 “独立宣言” 似的,清清楚楚表明:“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注册,归中国法律管,必须而且会始终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按这个思路,通告让所有员工拒绝执行任何未经中国公司法人代表授权的外部指令,就这么一下,中国区把荷兰总部远程指挥的路子彻底断了。

不光这一点,通告还说中国区在经济上得独立,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全由中企独立给,荷兰总部不再有任何财务上的联系。
这样的安排消除了员工的顾虑,也让荷兰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施压的可能性化为泡影,毕竟谁支付工资,谁就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安世中国更强的底气藏在生产线里,中国东莞的工厂堪称安世半导体的 “心脏”,全球车载常用芯片的百分之七十都由它生产,这些芯片虽不起眼,却是现代汽车离不开的基础功能组件。
在这场风波中,东莞工厂的生产线几乎没有停歇,甚至在国庆假期期间依然保持着全速运转,这种高效、稳定的生产能力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依赖安世芯片的贸易商看到了交付的稳定性,纷纷找上门来合作,而本土车企如比亚迪和蔚来,则果断增加了采购订单。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安世中国区产品的国产化率被直接推高,之前才12%,现在一下子飙升到了28%。

这场争夺战,原本是关于控制权的较量,最终却意外地成为了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市场的选择清晰明了,谁能稳定生产,谁就能占据话语权。
安世半导体的风波迅速引发了欧洲的连锁反应,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最初试图将此事作为展示对华强硬立场的机会。

二十三号的布鲁塞尔峰会,德法牵头提议把对华贸易政策作为重点来谈,法波等国还提出要专门就中国的 “有害经济行为” 进行谴责,德国的议员更是直言不讳,扬言要用上欧盟的 “反胁迫工具” 来对付中国。
但这强硬态度没持续几天就垮了,一方面欧盟内部各有各的心思,吵成一团,另一方面又怕中国断了供应链,这种恐慌一冒头,之前的硬立场立马就瓦解了。

原因很简单,欧洲深知自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尤其是中国东莞那座工厂生产的汽车芯片,它几乎成了整个欧洲汽车产业的“致命软肋”。
全球汽车产业手里的芯片库存没多少,也就够维持四到六周,一旦安世半导体没法供货,欧洲的汽车生产线受影响最快,十一月可能就开不了工了。

大众、现代等汽车巨头都将面临巨大的生产压力,而对于依赖汽车工业的欧洲来说,这种危机将是无法承受的重击。
除了芯片问题,欧盟的另一个软肋是稀土资源,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中国最近宣布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制,这让欧盟更加焦虑。

汽车、电子产品、国防工业,这些要紧产业没一个能缺了中国稀土,欧盟受着双重压力,想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可现实摆在眼前,他们很快就明白这政策压根执行不下去。
于是,欧盟的立场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最初的“如何惩罚”中国,变成了“如何求和”,欧盟执委会执行副主席塞夫柯维奇紧急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进行了将近两小时的视频通话。

通话结束后,欧盟说希望多和中国交流,还邀请王文涛部长去布鲁塞尔,一起商量解决贸易上的问题,中方也答应了这个邀请。
最终,欧盟在供应链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了之前的强硬姿态,选择寻求与中国的合作,这场闹剧的结局证明了一个事实:当经济利益和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时,政治上的强硬立场往往会迅速退缩。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