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在即,但估计没几个人会再关心这个奖。毕竟入围电影就那么几部,而且大多数观众都没看过。
借着金像奖这残缺热度,尔冬升一番访谈上了热搜,特别标题党,说什么“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老实说,这个标题确实起得好,如果不是这个标题,我还真没兴趣看尔冬升到底说了什么。
但是这个说法真莫名其妙,看了尔冬升采访原文我也莫名其妙。
我完全搞不懂尔冬升想表达什么意思。
首先谈这个问题描述,“尔冬升称内地电影票房过亿的那一刻起,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先不谈香港电影有没有被颠覆。就说内地电影票房过亿,是哪一年,大家确定不?
1995年引进好莱坞大片之前,内地电影票房市场没有严格统计数据,所以是一笔烂账,但是公认1992年《周恩来》票房肯定是破亿了
如果说这个票房还有争议,那么2000年《生死抉择》票房破亿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到底是1992年,还是2000年,内地电影票房过亿了,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颠覆个鸟蛋。
1992年香港电影还处于烈火烹油阶段,这一年是周星驰年,超新星爆发,香港电影被颠覆个鸟蛋啊?
至于2000年,香港电影确实是已经走下坡路了,但是和内地电影有鸟蛋关系?
2000年内地电影票房是多少呢?大概是9亿人民币左右,以93年为分界线,90年代内地电影票房从每年13亿左右,大幅下滑到8、9亿左右,当然1995年以后的票房才有确切数据,之前票房是估算,但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90年代香港地区票房是什么情况呢?巧了,和内地票房规模基本上一模一样,而且也都是从1993年开始票房大幅下滑,到99年也降到9亿左右。
为什么1993年会是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市场重要转折点呢?
这个话题以前我专门研究过,主要原因是1992年以后盗版碟片盛行,VCD(家庭影碟机)等设备发明以后,逐渐成为中国普通家庭标配,导致很多原本去电影院的观众,都习惯性买个盗版碟在自己家里看。
所以,不管是香港电影市场,还是内地电影市场,从1993年左右,票房都大幅下滑。
后来内地引进好莱坞大片,就是迫于这个压力,因为好莱坞大片那个特效,只有在电影院才能看到最佳效果,但后来也没啥卵用,因为盗版碟片依然泛滥成灾,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就不多说了。
但是呢,香港电影从1995年以后走下坡路,本地票房下滑,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大原因是香港电影失去了最重要的台湾市场,以及东南亚日韩市场。
回顾香港电影崛起历史,从60年代开始兴盛,到80年代起飞,90年代达到港片巅峰,这么30多年下来,香港电影的繁荣昌盛,简单来说有3点原因:
第一,是6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起飞,富裕的市民阶层娱乐需要,这是内因,加上上海电影带过去的先进经验,给了香港电影兴起基础。
第二,香港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纽带,在文化方面、思想方面,非常开放,香港人又特别善于吸收中西方文化,形成了这种杂交优势,这是香港电影制作活力来源。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包括台湾、日韩、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都是香港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在这些地区畅销,由此带来了巨大利润,使得香港电影始终能够保持高水平。
当时港片票房在台湾完全碾压好莱坞,在东南亚也不输给好莱坞,这是1987年新加坡年度票房,港片票房也强过好莱坞。
如果说前2点是内因,那么外部市场始终供养着香港电影,这是香港电影能够在80、90年代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
所以港片黄金时代,主要就是靠海外市场供养。但需要强调的是,东南亚市场只是锦上添花,台湾市场才是港片基本盘。
当年一部港片在台湾票房,基本上是本地票房2倍以上,而且非常稳定。
然而到了90年代,港片的台湾市场也终于逐渐凋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主要原因有2方面:一个是台湾文化市场开放,好莱坞大片大举入侵;一个是港片之前卖片花给台湾片商,惹恼了台湾市场
90年代后期港片没落就这样无可挽回了。
这段历史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
但总而言之,香港电影市场没落,港片有没有被颠覆,和当时内地电影市场没有多大关系。
然后再看尔冬升采访原文,他说冯小刚拍贺岁片票房成功,香港老板一看内地电影市场起来了,所以都跑去内地拍戏了。
这说的又是什么情况呢?
这个说法又是很不严谨。
冯小刚拍贺岁片成功是哪一年?1998年《甲方乙方》,再之后几年,冯小刚贺岁片都差不多是内地国产片票房冠军,但是呢,票房都没有破亿。
所以我搞不懂尔冬升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前面说内地电影票房破亿,后面又说冯小刚贺岁片成功,这是前后矛盾。
实际上,内地电影市场真正转折点,是2002年张艺谋《英雄》票房获得创纪录的2.5亿(占年度票房比例30%左右,空前绝后)。
2.5亿票房让很多人看到了内地电影市场的潜力,也正是从2002年以后,内地电影市场开始逐渐水涨船高。香港电影人也正是从2003年左右,开始大举北上。
第一个在内地取得票房成功的香港电影人,是周星驰,2004年《功夫》取得1.7亿票房,是当年票房冠军。
其实在更早的2001年,周星驰《少林足球》就想进军内地电影市场,否则不会找赵薇做女主角,可惜最初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成功。
但总之,从2004年《功夫》票房成功以后,香港电影人知道,内地电影市场就像当年的台湾市场一样,是港片能够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此后10年,基本上内地电影市场,最卖座的电影,大多数都是合拍片。也就是尔冬升提到的男主角是香港的,女主角就一定是内地的。
比如陈可辛《投名状》,男主角是李连杰、刘德华,女主角就是内地的徐静蕾;《如果爱》男主角是金城武,女主角就是内地的周迅;徐克《狄仁杰》男主角是刘德华,女主角是李冰冰...
有那么10年,内地电影市场,除了好莱坞大片,基本上都是靠北上的香港电影人拍出来的合拍片在撑场面。
在这个时间段,内地电影人一直在学习香港电影商业模式,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拍摄商业电影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早期内地电影,都是学院派,都是张艺谋那种,《菊豆》,《一个也不能少》...这种
或者再举一个典型的内地学院派电影,冯巩主演的《没事偷着乐》
这种内地气质电影,和港片最大区别在哪里呢?就是特别接地气,商业元素比较少,不太注重娱乐性。
简单来说,曾经所有内地电影,都不怎么注重娱乐性。
冯小刚拍贺岁片已经算是比较另类了。后面内地电影人学习港片商业模式,也冒出了几个成功范例,比如宁浩2003年《疯狂的石头》,2012年徐峥《泰囧》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也算是找到了内地电影商业模式。
但不要忘了,《人在囧途》第一部,导演还是港片体系。
内地电影人学习港片商业模式,一直持续到了2016年左右,2013年票房冠军《西游降魔篇》,2014年贺岁档《西游大闹天宫》、《澳门风云》,2015年票房冠军《捉妖记》,2016年票房冠军《美人鱼》,这些统统都还是香港导演,港片体系
一直到2017年吴京《战狼2》横空出世,才算是内地电影真正走出了新的路。
但不要忘了,吴京早年也是去香港出道。你看还是绕不开港片。
再之后,开心麻花喜剧崛起,郭帆《流浪地球》标志着国产科幻片崛起,2019年以后新式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这些,才算真正标志着内地电影成熟了,完全绕开港片了。
与此同时,港片最后一波夕阳也落山了,周星驰、成龙、徐克等人彻底老了,再也拍不动了。
这是过去20多年,香港电影也好,内地电影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作为80后一代,我们基本上是这么一路走来,一路看下来。如果你对这段历史稍微有点了解,应该会意识到,内地电影从来没有颠覆过港片。
相反,内地电影至少在商业模式方面,很多都是靠跟着港片体系学会的。
最简单的,所谓抗日神剧,其实最早也是港片那波导演在拍啊。比如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段子,也就港片那种尽皆癫狂,尽皆过火体系,才能想出这种乱七八糟的剧情。
港片这种娱乐至死的调调,本身也不是好事,给今天的电影行业也挖了很多坑。
但不管怎么说吧,什么内地电影票房破亿那一刻,港片就被颠覆了,这种话,我完全搞不懂是什么来头。
尔冬升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还是说因为内地记者来采访,他就特意照顾一下面子?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