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与厦门大学师生在长汀合影(资料图)
一个是沿海高校,一个是山区小城,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实现校地联手,在“双向奔赴”中书写救亡兴学的壮丽篇章?
厦门大学由爱国侨领陈嘉庚于1921年倾资创办。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保障师生安全,厦大于1937年12月分批内迁长汀,成为粤汉铁路以东且最逼近战区的唯一国立大学。
内迁之际,厦大师生先走水路坐船到漳州龙溪,然后再步行至长汀。1938年1月17日,厦门大学在文庙大成殿举行开课典礼,萨本栋校长主张以生为本、严格有度,勉励学生学好本领为国效力。
厦大迁汀后,长汀县成立以校长萨本栋为名誉会长的抗敌后援会,会员由厦门大学、侨民师范、省立高级工业学校、省立长汀中学、县中、城区各小学以及各阶层爱国人士组成,厦大成为其中坚力量。
厦大师生秉承爱国主义传统,以笔墨为枪,通过演讲、演剧、办报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掀起长汀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其间,厦大学生运用各种文艺武器,并组织四百余人宣传队,西到赣南、东至漳泉的广大城乡,宣传发动民众抗日救国,点燃抗日救亡的火种。为了配合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初,厦大率先成立“九九剧社”剧团,以演抗日宣传剧为主,受到长汀人民的热烈欢迎。
在厦大支持下,长汀也成立了抗日剧团,并带动汀中、县中、商工等剧团相继组建。各剧团与厦大剧团竞演现代名剧,以戏剧公演启迪民众,长汀城洋溢着浓厚的抗战文化氛围。
厦大师生还在长汀创办了各种刊物宣传抗日,其中1938年3月创办的旬刊《唯力》,刊名取“集合全国人力物力应抗战需要”之意,在创刊号《献辞》提出“以笔杆当枪杆,以刊物作堡垒”的办刊方针。《唯力》是长汀第一份宣传抗日的杂志。
此外,厦大师生多方募捐筹款慰劳前线将士和慰问烈士家属,并在长汀筹建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39年7月6日在中山公园举行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揭幕礼。
在抗战烽火中,长汀给厦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长汀地方政府将专员公署楼房及附近监狱署让给厦大作为办公用房,并协助租赁府背巷、东门、南门及北山脚下民房作为厦大教学与生活用房。
厦大内迁长汀八年,是厦大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八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在校学生由1938年1月迁汀复课时的196人增加至1044人,院系由原来的三院九系发展到四院十五系。
1940年11月9日,厦大创办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来汀视察厦大后得出结论:“厦大有进步”“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1946年,长汀人民在长汀南寨广场欢送厦大迁回厦门,并赠给厦大一方巨大的“南方之强”牌匾。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