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致歉非终点,餐饮透明化成破局关键,行业将何去何从?

日前,一则关于“西贝莜面村端上冻了两年的西兰花”的消息,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

北京消协的投诉通报早就藏着信号:仅在2024年上半年,涉及餐饮预付费的投诉激增,其中关于“食材问题”的投诉比例从2022年的18%上升至35%。

这下,西贝成了大家吐槽的焦点,不少曾经把它当成 “良心餐饮标杆” 的人,二话不说就把这牌子 “拉黑” 了。

虽说西贝已经道歉了,但是公众对整个餐饮行业的信任,是已经裂开了缝?之后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事件发生在北京一家西贝门店。消费者在用餐时,吃到了一盘口感异常的西兰花。后经媒体调查,证实为冷冻保存已达两年的库存产品。尽管西贝方面表示这批西兰花仍在保质期内,并符合冷冻标准,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其实问题不在冷冻合不合规矩,关键是顾客知不知道、接不接受。对于吃进嘴里的东西,人们天然敏感。特别是西贝这样以“食材新鲜”为卖点的品牌,使用冻存两年的蔬菜,本身就与品牌定位相悖。

顾客感受到的不是“一次品质偏差”,而是对“长期被误导”的愤怒。

在餐饮行业内,使用冷冻食材并不罕见。特别是在连锁门店密集的品牌中,通过延长保质期、压缩采购成本来提高利润,早已是公开的“潜规则”。

但这次引发争议的,是一盘冷藏两年早已超过绿叶菜合理保存周期的西兰花。有业内人士指出,绿叶类蔬菜即使在冷链条件下,合理的保存周期一般不超过30天。超过这个期限,营养与口感会显著下降。

一些人辩解称:“行业都这么做,西贝不过是被放大了。”但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

餐饮行业的“潜规则”,恰恰是消费者最无法接受的模糊地带。在食品安全和品质上,没有模糊空间。尤其是头部品牌,更应起到示范作用。华为之所以在5G领域获得国际认可,靠的不是营销口号,而是把每一个参数、每一条工艺都做到可验证、可追溯。

西贝作为全国连锁餐饮品牌,门店数量从2019年的300家增长至2024年的600家。供应链变长、品控难度加大,这是事实,但绝不是降低标准的借口。正因为链条复杂,才更该把每一步都摆到明面上,让消费者看得清清楚楚。

还有人说 “消费者太苛刻,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这种说法看似理性,实则忽视了餐饮这个行业的特殊性。食物,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信任交易。菜品入口之前,顾客必须相信厨师、相信品牌,才能决定是否“把筷子伸进嘴里”。

当这种信任一次被打破,修复的成本远高于道歉声明的成本。2023年某头部火锅品牌因“老油回收”曝光,虽事后整改,但至今仍难恢复消费者信心。顾客不是不能原谅,而是不再愿意承担试错成本。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贝事件中,储值用户最为愤怒。他们不是在意西兰花的保质期,而是在意“凭什么我预付的钱,换来的是被糊弄的待遇”。

西贝事件不是孤立个案,它反应出:当餐饮企业把扩张当目标,把预付费当收入,把顾客信任当“可压缩项”,危机就会悄然埋下。

真正的 “百年老店”,从来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是靠一碗碗让人吃着踏实的饭、一道道不掺假的菜、一句句说到做到的承诺,一天天攒出来的。

餐饮不是一个能靠运气长久盈利的行业。谁能守住“放心”二字,谁才能守住自己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终点   何去何从   透明   餐饮   关键   行业   消费者   品牌   顾客   成本   餐饮行业   保质期   口感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