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元鸡排到一杯好咖啡:鸡排哥“烟火哲学”,咖啡的破局思考?

当咖啡行业还在9.9元的价格战中反复拉扯,街头巷尾的鸡排摊前却排起了百米长队——“鸡排哥”的爆火,像一束烟火照亮了餐饮行业内卷的迷雾。他用塑料袋装鸡排,和中学生唠着“鸡排免费,塑料袋6元”的俏皮嗑,把5-6元的平价小吃,做成了自带“情绪价值”的消费场景。这场看似与咖啡无关的“街头突围”,实则为陷入同质化困境的咖啡品牌敲响警钟:当标准化、低价化不再能打动消费者,像塞纳左岸咖啡这样的品牌,该如何从“鸡排哲学”中找到破局方向?

一、鸡排哥的“反套路”:撕开咖啡行业的3个认知误区

鸡排哥的成功,从不是靠“鸡排有多好吃”,而是精准踩中了当下消费市场的核心需求——人们要的不只是一份食物,更是一份“被重视、被看见”的情感共鸣。这恰恰戳中了咖啡行业的痛点:当瑞幸、库迪用9.9元的低价抢占市场,当茶饮品牌把美式压到4.9元,许多咖啡品牌误以为“低价=流量”“标准化=效率”,却忘了消费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

误区1:把“低价”当护城河,却丢了“记忆点” 鸡排哥的鸡排分“学生价5元、普通价6元”,价格亲民却不依赖“低价内卷”——他靠“四点半后只卖学生”的规则锁定客群,用“别把青春耗在等鸡排上,但我的鸡排值得等”的幽默化解排队焦虑。反观咖啡行业,9.9元的低价或许能带来短期客流,却难让消费者记住“这杯咖啡的独特性”。塞纳左岸咖啡曾在调研中发现,有消费者坦言“喝9.9元咖啡像‘打卡任务’,喝完就忘,但愿意为一杯有温度的咖啡多花5元”,这正是鸡排哥传递的逻辑:低价是引流手段,不是品牌底色。

误区2:陷在“标准化”里,丢了“人情味” 鸡排哥的摊位像个小型“脱口秀现场”,他不背固定话术,不搞机械服务,而是根据顾客的反应随时接梗——学生吐槽排队久,他笑着回应“青春总得等点值得的东西”;上班族赶时间,他会多递一张纸巾说“慢走,下次早点来”。这种“非标准化”的互动,恰恰是许多咖啡品牌缺失的:店员背着手语化的“欢迎光临”,机械地问“要冰的还是热的”,把“做咖啡”变成了“完成流程”。塞纳左岸咖啡早年也曾推行“标准化服务话术”,但后来发现,顾客更记得“咖啡师记住自己‘少糖多奶’的习惯”“下雨天递来的一把伞”,这些“不标准的温暖”,才是比话术更珍贵的品牌资产。

误区3:藏着“制作过程”,不如晒出“真诚” 鸡排哥从不在“食材”上藏着掖着:炸锅摆在街头,鸡胸肉、调料瓶敞开放着,还主动说“不存在科技与狠活,不放心你看我炸”。这种“透明化”让消费者放下顾虑,也建立了信任。咖啡行业其实也面临“信任焦虑”:消费者担心咖啡豆是否新鲜、奶泡是否用植脂末,而许多品牌要么只强调“进口咖啡豆”,要么把制作过程藏在封闭吧台后。塞纳左岸咖啡后来调整了门店布局,将磨豆机、咖啡机摆在开放式吧台,咖啡师会主动和顾客聊“今天用的是埃塞俄比亚豆,带点柑橘香”,甚至让顾客亲手试一下磨豆——就像鸡排哥“公开炸制过程”一样,透明不是“暴露缺点”,而是用真诚换信任。

二、塞纳左岸的“鸡排化”实践:把“一杯咖啡”变成“一个场景”

当鸡排哥用“情感连接”打破“单纯交易”,塞纳左岸咖啡开始思考:如何把“鸡排哲学”融入咖啡场景?作为主打“法式优雅”的咖啡品牌,塞纳左岸没有盲目模仿“街头烟火气”,而是从“人情味、透明化、场景感”三个维度,重构“咖啡消费体验”,让“一杯咖啡”不止是饮品,更是“人与人互动的载体”。

  1. 用“个性化服务”替代“标准化话术”:记住顾客的“小习惯” 鸡排哥能记住常来的学生“不吃辣”,塞纳左岸咖啡则把“记住顾客的偏好”变成门店考核标准。在北京某塞纳左岸门店,咖啡师小周会在记事本上标注:“张女士每周三下午来,要热美式+一份全麦三明治,不加酱”“李同学周末带电脑来,需要靠窗插座,咖啡要少冰”。有次张女士出差半个月,回来时小周主动说“还是老样子吗?热美式已经在做了”,张女士后来成了“终身会员”。这种“不刻意的记住”,比背诵“欢迎光临”更打动人——就像鸡排哥和学生的闲聊,不是“服务流程”,而是“朋友式的关心”。
  2. 用“透明化体验”重建信任:让顾客“看见一杯咖啡的诞生” 为了消除消费者对“咖啡豆新鲜度”的顾虑,塞纳左岸咖啡在部分门店推出“咖啡豆溯源卡”:每包咖啡豆都标注产地、烘焙日期、风味特点,顾客可以扫码查看烘焙厂的实景视频;开放式吧台里,咖啡师会展示“手冲咖啡的全过程”,甚至邀请顾客试闻生豆、熟豆的香气。有家长带孩子来门店时,咖啡师会用小勺子盛一点咖啡豆让孩子闻,笑着说“这是来自巴西的‘巧克力豆’,不苦哦”——这种互动,像极了鸡排哥“让顾客看炸制过程”的逻辑:当消费者“看见”制作的细节,对品牌的信任也会多一分。
  3. 用“场景化互动”替代“单纯交易”:让咖啡摊变成“社交小站” 鸡排哥把鸡排摊变成“学生聊天的据点”,塞纳左岸咖啡则试图把门店变成“社区里的‘第三空间’”。在上海某社区门店,塞纳左岸推出“周末咖啡小课堂”:咖啡师教居民手冲咖啡,居民可以带自己做的点心来分享;针对周边上班族,门店设置“‘咖啡+笔记本’角落”,提供免费充电、打印服务,甚至会在下雨天放一把“共享伞”。有上班族说:“本来只是来买杯咖啡,后来发现这里能和同事聊工作,也能和老板唠两句家常,慢慢就成了‘第二个办公室’。” 这种“超越交易的情感连接”,正是鸡排哥成功的核心——消费者为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在这个场景里获得的温暖”。

三、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从“卖产品”到“连接人心”

当咖啡行业还在纠结“9.9元能不能盈利”,鸡排哥用6元鸡排证明:真正的品牌护城河,不是低价,不是规模,而是“对人性本真的尊重”。塞纳左岸咖啡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那些记住顾客偏好的咖啡师、那些透明的制作过程、那些社区里的小互动,看似“不高效”,却慢慢攒起了消费者的“好感度”——就像鸡排摊前的长队,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在这里,我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人’”。 咖啡从不只是“提神的饮品”,就像鸡排不只是“填肚子的食物”。鸡排哥的烟火气,给所有咖啡品牌提了个醒:与其在价格战中内耗,不如沉下心来思考“如何让一杯咖啡变得有温度”。对于塞纳左岸咖啡而言,这或许就是破局的关键——从“卖法式优雅”到“传递法式温暖”,让每一杯咖啡都承载“人与人的连接”,这才是鸡排哥“烟火哲学”最珍贵的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美食   咖啡   烟火   哲学   低价   品牌   顾客   咖啡豆   消费者   场景   咖啡师   学生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