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到一场直播,镜头里堆着一座茶叶的小山,主持人用铲子往秤上一勺一勺地刮,旁边堆着好几箱写着品牌名的纸箱。灯光下,茶叶的香气像潮气一样扑进屏幕——我几乎能闻见那股带泥土味的青香。观众弹幕里有人笑,有人问价,有人发了个表情包:这东西谁家喝得起?
我先笑出声,接着有点烦躁。不是因为茶贵,也不是因为他喜欢收藏。问题在于:把一件带有地域、手工、时间沉淀的东西,直接当成大宗商品去卖,这两者之间少了一个桥梁。茶是杯里的温度,是老人院儿那张小圆桌上悄悄续的第二泡,是外地游子寄回家的茶饼。要让更多人愿意掏钱,得先把这份“可感”的好处讲清楚,或让人先尝到一小口。
直播里把茶按块算“吨”的方式,像是在喊“这就是投资品”,但现实里,喜欢茶的人分两种:一类把它当生活必需,一类把它当收藏对象。前者要方便、要价格亲民;后者要来源可查、年份可证、包装像博物馆。当你把两类人放进同一个销售话术里,结果就是冷场或嘲讽。
我想到了两个改法,既不想当冷嘲热讽的旁观者,也不想单纯指责。第一,拆分产品。把大块茶拆成可试喝的小罐,做成“入门礼盒”,走进社区书店、咖啡馆,让人用一杯的花费去试味道。第二,回到故事里。把茶叶的采摘者、制茶师的手艺、茶园的坡度、当年一场雨的细节讲出来。高价不是问题,问题是高价有没有根基在体验与信任上。
还有一点更不该忽视:公众人物要学着做市场的翻译官。光有热闹的流量,不等于把文化变现的能力。你可以把农村合作社的名字挂在直播间,或者把收益的一部分回流到茶农的设备改造项目里。这样一来,买家不仅买“味道”,还买一条可以看见去向的价值链。消费者愿意为透明、为责任、多掏几元。
我承认,最开始我也觉得这是名人脱离群众的又一例证。但慢慢想明白:问题不是个人喜好,而是如何把传统手艺放到今日的市集上,让普通人愿意走近它。茶能活下去,不靠一场带着夸张数字的直播,而靠的是让一杯茶变成一次可参与的仪式:成本合理、故事真诚、渠道接地气。
结束时我又看了看弹幕——有人说“买不起”,有人说“好想试一口”。那一瞬,我替这座小山茶感到着急。市场不是只靠热闹填满的,要把文化做成大家都能握在手里的东西,得从小罐试喝做起,得从讲清来龙去脉开始,也得有人把茶的温度,慢慢教会给更多人。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