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嘉庆帝:在位长达二十五年,却处处透着诡异,大清注定要亡

按理说,嘉庆帝原本是当不了皇帝的,但上天眷顾他,成为了“矮子里的将军”,幸运地被乾隆帝给选中了。

事情是这样的,乾隆帝一直有着很深的嫡子情结,所以他先后立了富察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为太子,但这两个孩子都早早死掉了。

这对乾隆帝的打击很大,他认为都是因为过早立太子,才导致儿子去世的,所以此后二十多年他都没有再立太子。


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都六十多岁了,已经年迈了,这才打算再立太子,但选择范围并不大,因为他的儿子死得只剩七人了,且没有一个嫡子。

最终,乾隆帝在儿子中择优选择,选中了爱妃魏佳氏所生的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嘉庆帝。

魏佳氏是汉女,因此嘉庆帝身上是有汉人血统的。

嘉庆帝能当上皇帝,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但之后他遇到的都是倒霉事,还成为了清朝由盛转衰的“背锅侠”。

01

颙琰被立为皇太子,是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确定的,诏书被放在正大光明殿匾额之后。

一般而言,要等到乾隆帝去世,传位诏书才会被公布,但乾隆帝太能活,其在位的第六十年,为了不使在位时间超过祖父康熙帝,他决定提前公布诏书,立颙琰为新帝,自己则当太上皇。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乾隆帝在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及王公大臣,当众宣读了传位诏书,立颙琰为皇太子,同时决定在第二年举行禅位大典。

消息一经传开,很快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是嘉庆帝,乾隆帝说要禅位给他,他虽然心里美滋滋,但表面上还是要推辞一番的,几次上表表示只当太子就好,等乾隆帝百年之后,自己再当皇帝。

群臣也不是傻子,甭管乾隆帝真心还是假意,他们都不能同意,所以集体上书挽留,希望他收回成命。


乾隆帝当然心如磐石了,坚持要让位给颙琰,并称当年已经立下了在位不过六十年的承诺,不能言而无信。

就这么着,大家才相信乾隆帝是真的打算禅位,但很多人依然存在疑问,乾隆帝会放权吗?

当然不会了。

禅位大典如期在太和殿举行,乾隆帝亲自将传国玉玺交给嘉庆帝,并向全国子民公布了消息。

此后一段时间,人们都在称赞乾隆帝的圣德,但嘉庆帝心里却很苦,他虽然当了皇帝,却跟皇太子没什么区别,手上是一丁点权力都没有。

原来,乾隆帝禅位之后,宣布对外使用嘉庆年号,对内则继续使用乾隆年号,并将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权力继续把持在手中。

更过分的是,乾隆帝竟然继续住在养心殿,嘉庆帝却只能住在毓庆宫,也就是皇子们住的地方。

为了掩人耳目,乾隆帝宣布对宁寿宫进行改造,还说等改造完成了,自己再搬过去养老,所以暂时居住在养心殿,嘉庆帝就先委屈一下。

宁寿宫占地近五万平,你猜改造一下得花多久?

实际上,直到乾隆帝去世,宁寿宫都没改造好,这座宫殿后来也没人敢住,直到自认为至高无上的慈禧太后出现,才住过一段时间。

皇帝不能住在他该住的地方,就没有权威可言,这种事在清朝还是头一遭。

02

话说回来,嘉庆帝好歹是个皇帝,总该有点权力吧?比如安插几个自己人在朝堂。

实际上很难,因为乾隆帝还没做好分享权力的准备,不允许他培植太多个人势力。

每次上朝或者召见大臣的时候,乾隆帝都坐在正中间的位置,嘉庆帝则坐在旁边,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要看乾隆帝的脸色,绝不敢自己做主。

有一次,乾隆帝召见外国使节,有人对他产生质疑,认为他代表不了清朝,他便很不高兴地说,“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可见他并未放权。

如果说,乾隆帝以训政的名义执政,以这种方式培养一下嘉庆帝的能力,也未尝不可,关键是他都八十多岁了,走路腿脚不灵活,话也说不清楚,每次在那嘀嘀咕咕半天,大臣们都不知道他什么意思,只有站在另一旁的和珅能听懂,于是就由和珅负责传达给大臣们。

和珅自认为有拥立之功,对嘉庆帝不那么客气,可怜嘉庆帝不但要揣测乾隆帝的意义,还要屈服于和珅的淫威,实在憋屈到不行。

后来嘉庆帝把和珅往死里整,就有报复的意图在里面,这当然是后话。


唯一让嘉庆帝感到欣慰的,是他的老师朱珪在他继位后不久,被召回京城任职了。

朱珪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素有“神童”美誉,17岁就考中了进士,之后官运亨通,在嘉庆帝六岁的时候成为了其老师。

起初,和珅并不支持嘉庆帝成为皇太子,甚至对嘉庆帝极力打压,朱珪作为嘉庆帝的老师,自然在打击之列。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朱珪在两广总督任上被和珅诬陷,结果遭到乾隆帝处罚,被贬为广东巡抚。

等到嘉庆帝继位了,乾隆帝有感于朱珪政绩突出,又考虑到嘉庆帝需要帮手,便打算将朱珪招入京城担任大学士。

嘉庆帝得知后十分高兴,便写了一首诗送给朱珪以示庆贺,却差点惹了大麻烦。

原来,当时嘉庆帝身边有两个侍读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二人虽然很有才华,其实是和珅安插在嘉庆帝身边的眼线,二人将嘉庆帝写给朱珪的废弃诗稿偷出来交给了和珅,和珅又拿去找乾隆帝告状,说嘉庆帝笼络人心,乾隆帝认为嘉庆帝想提前抢班夺权,就非常生气。

当时,大臣董诰刚好也在,他不是和珅的同党,对嘉庆帝很怜悯,便对乾隆帝说,“圣主无过言”,乾隆帝这才作罢,要不然嘉庆帝就有好果子吃了。


不管怎么说,朱珪后来还是被乾隆帝召入京城,虽然没当上权势更大的大学士,但也担任了户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可以时常陪在嘉庆帝身旁。

嘉庆帝当皇帝没经验,朱珪却是培养皇帝的高手,他送给嘉靖帝十字箴言:“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又告诫嘉庆帝要懂得隐忍,侍奉太上皇时要小心谨慎,不能惹怒和珅,反而要极力拉拢。

在朱珪的调教下,嘉庆帝初步具备了一些当皇帝的特质,随时可以转正了。

03

也不知道乾隆帝禅位的日子是不是挑好的,嘉庆帝继位没几天,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

若要在史书上记录这一重大事件,时间肯定要写嘉庆年间,而不是乾隆年间,可问题是白莲教起义这事是乾隆帝的责任,嘉庆帝却要背锅。

如果把平三藩之乱作为康雍乾盛世的开始,那么白莲教起义就是盛世的结束,所以这事还真得拎清楚。

那么,白莲教起义到底是咋回事?

话说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虽然战争一直在进行,但大多在边疆地区,清朝腹地一直比较太平安静,加之生产力得到发展,人口随之迎来大爆发。

到乾隆年间,人口达到了三亿多,在没有科技加持的情况下,清朝农业已经到达了极致,可耕田地基本都种上了,但依然不够,许多人都要饿肚子。

当然了,东北是个例外,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虽然拥有大量可开发土地,但清朝皇帝并不愿意将大量汉人迁徙到东北。

乾隆帝执政末期,由于土地严重不足,加之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只能以乞讨为生,饿死者不在少数,乾隆帝为了彰显盛世太平,选择视而不见。

在当时的湖北、四川和陕西交界处,数百万人开始向山区转移,他们逐渐脱离了官府控制,成为了无业游民,在山里以捕鱼打猎为生。

但是,这显然不足以养活人,加之山区贫瘠,可耕土地很少,导致饿死人的情况依然在发生。

这个时候,白莲教应运而生,无数底层百姓迅速被感染。

白莲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很难说清楚,只知道它是摩尼教、弥勒教、道教和佛教混合而成,早在南宋时期就存在了,它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宣扬造世论,提倡平均、互助等思想,虽然与封建制度背道而驰,对民众的吸引力却很大。

白莲教出现后,百姓们都指望着被拯救,所以十分虔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早在乾隆时期,白莲教就爆发了几次小规模起义,但都很快被平息,但乾隆帝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遏制白莲教发展,白莲教便死灰复燃。

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白莲教在湖北当阳一带再次起义,但诡异的是,这一次规模很大,似乎就是为了给嘉庆帝捣乱似的。

很快,乾隆帝就派兵前去镇压,这一打就是三年,结果适得其反,白莲教非但没有被剿灭,反而人数越打越多,起义规模也越来越大,开始向周边蔓延。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到底,清朝承平日久,尤其到了乾隆帝后期,官场自上而下都滋生腐败,军队也被腐蚀,士兵们只知道听曲玩鸟,早就忘了怎么打仗,结果一上战场就一击即溃。各个地方的军队在与白莲教作战时,根本不拼命,而是尽量驱赶白莲教到其他地方,而不是与其直接交战。

再一个就是,乾隆帝对白莲教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一生打了太多胜仗,误以为白莲教不过是区域性暴乱,成不了大气候,并且大臣们也都想粉饰太平,不想让他老人家心里添堵。

于是乎,到嘉庆四年乾隆帝去世,白莲教都没有被平息,正式亲政的嘉庆帝准备大展拳脚。

嘉庆帝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和珅一党,目的除了复仇之外,更在于清除执政障碍。

和珅很坏,他依仗乾隆帝的宠爱,擅权结党,大肆捞钱,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国库的库银一年比一年少,他的个人财富却一年比一年多,嘉庆帝深恨之。

原本,乾隆帝是积攒了不少钱财的,但到他去世时,基本上被挥霍一空了。

而嘉庆帝在杀了和珅之后,从和珅家抄出的巨额财富,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靠着这笔钱,嘉庆帝开始着手剿灭白莲教。

04

嘉庆帝对为何迟迟无法剿灭白莲教,有着很清醒的认识,问题不是出在军事上,而是出在人上。


所以,嘉庆帝将剿灭白莲教和整顿吏治结合在一起,只有把人整明白了,才能剿灭白莲教。

乾隆帝晚年,军队冒功领饷、克扣军饷之事经常发生,他不是不想管,而是没有精力管。

既然皇帝不管,将领们就大吃特吃,甚至养寇自重,白莲教闹得越凶,他们就越能发财,毕竟只要白莲教在,军饷就不会停止,大把的银子洒下来,他们就有得赚了。

到了后期,官员们更是把剿灭白莲教当肥差,趋之若鹜,他们不是为了立功,而是为了发财。

嘉庆帝亲政后,抓了一批人杀掉,以儆效尤,然后下罪己诏,以警示群臣,同时下旨各地办团练,采取“依山隘寨堡,扼守要路,坚壁清野,攻抚并施”的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几个白莲教头领先后被杀。

但是,白莲教规模实在太大,地少人多的情况不改变,白莲教就无法彻底剿灭。

然而,嘉庆帝对这件事也无可奈何,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限制茶叶和烟草的种植,推广土豆和玉米的种植,鼓励渔猎活动,等等,但都治标不治本。

彼时,西方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先进技术极大促进了农业和经济发展,清朝却还在固步自封。

如果能放眼世界,嘉庆帝其实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他其实也知道世界正在变化,但他选择无视,其实是担心前进技术的引进,会影响满清的统治地位。


所以,嘉庆帝选择不停砸钱,强行剿灭白莲教起义,前后打了九年,动用了十六省军队,一直到嘉庆九年才将白莲教剿灭。

不过,白莲教是剿灭了,但百姓还是没饭吃,并且清朝还在内耗中花掉了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五年的财政收入,可谓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至此,清朝的国库彻底空了,八旗、绿营也被证明没有战斗力,这就为内忧外患埋下了伏笔。

在很多史书中,嘉庆帝都被评价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责任人,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清朝衰败的责任不在他,他只不过是资质太平庸,没能力挽回颓势而已。

中国历史发展到清朝,几千年的陈规陋习都被清朝继承,不出现一场大变革,是无法改变的。

清朝虽然是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巅峰,但中国地大物博,官僚、军队体系十分庞大,还有亿兆子民,一个皇帝真的无法面面俱到,把每件事都做好,这当然是封建制度的弊端之一了,无可避免。

嘉庆帝遇到的很多问题,康熙帝和乾隆帝都遇到过,二人都可称圣主,都没能一举扭转乾坤,凭什么嘉庆帝就可以呢?

所以,更多时候,嘉庆帝就是“背锅侠”,并且他为了改变现状而做出过努力,只不过失败了。

嘉庆帝其实很务实,他不像雍正帝那样喜好祥瑞,也不像乾隆帝那样好大喜功,而是努力思考如何保住盛世,并为之付诸行动,为此他可以宵衣旰食,自我约束。


比方说,嘉庆帝在吏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以杀掉和珅作为起点,开启了一场官场风暴。

嘉庆五年,云南威远一带水灾严重,云南巡抚江兰却不上报,嘉庆帝得知后下旨质问他,他还嘴硬不交代,嘉庆帝不能忍,直接将他罢职;

嘉庆九年,直隶总督颜检在收麦之前就谎称麦子收成很好,蝗虫已经被扑灭,结果收麦时蝗虫都飞到皇宫去了,被嘉庆帝撞个正着,嘉庆帝气得不行,对颜检进行了严惩。

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嘉庆帝手段更严厉,漕运总督富纲、直隶司书王丽南、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等人,都因贪污受贿而被杀或者流放。

但是,甭管嘉庆帝再怎么努力,积弊丛生的官场还是无法改变,因为这是文化和制度问题,不是一场整治行动就能改变的。

与吏治并行的其他问题,比如人地矛盾、军队堕落等等,嘉庆帝都无法改变,他能改变的是闭关锁国,可他不敢这么干,毕竟康雍乾都坚持如此,平庸的他只能循规蹈矩。

05

史书说嘉庆帝崇尚节俭,把北巡、南巡等乱七八糟的花钱事都给停了;他也不荒淫无度,既不沉迷女色,也不喜好喝酒,更不热衷享乐,可以说是个很正派的皇帝了。

但是,这样一个人,竟然被人刺杀了,着实有些诡异。

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坐着轿子入宫,在进入神武门的时候,一个手持短刀的男子突然冲出去,准备杀死他。


当时,守在神武门的侍卫很多,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救驾,嘉庆帝的姐夫喀尔喀亲王拉旺多尔济上前抱住刺客,三名御前侍卫也上去帮忙,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在搏斗中还被砍了三刀。

最终,在一阵慌乱之后,刺客最终被抓住,嘉庆帝吓得不轻,在床上躺了好几天。

经调查,这名刺客名叫陈德,45岁,曾在内务府当厨子,给很多嫔妃做过饭,对出入宫的路线比较熟悉。

陈德之所以刺杀嘉庆帝,是因为他不久前被主子辞退,家中却有卧病在床的岳母,以及两个未成年孩子的需要抚养,生活没有着落。

陈德原打算自杀,但想到就这么死了,不值得,不如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再死,也可留名,刚好得知嘉庆帝要从神武门入宫,便打算行刺杀之事。

不得不说,陈德刺杀嘉庆帝的动机实在太奇葩,嘉庆帝属于躺枪。

最终,陈德被凌迟处死,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也被绞杀,以绝后患。

诡异之事遇到一次就够了,嘉庆帝却遇到了两次。

嘉庆十八年(1813年),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天理教在河南爆发起义,不久两百名教徒在京城突然发起暴动,他们胆大包天,竟然向防守严密的皇宫杀去,打算杀掉嘉庆帝。


按理说,这伙贼人简直是找死,但现实情况却是,皇宫侍卫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竟然没能阻这伙贼人入宫。

一群草台班子闯入了守卫森严的皇宫,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当时,嘉庆帝其实并不在皇宫,王公大臣和皇子公主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都准备跑路,只有31岁的皇子旻宁(日后的道光帝)镇定自若,让太监起来鸟枪,将正在翻墙的两名贼人击毙,其他贼人感到害怕,纷纷逃出皇宫。

不久,嘉庆帝就回到皇宫了,那伙贼人也很快就被逮捕,经查为首的贼人名叫林清、陈爽,他们宣称要一举灭掉清朝。

这两件事对嘉庆帝的刺激很大,明明自己很努力,为何百姓们都想杀了自己呢?

于是,痛定思痛的嘉庆帝又下了一道罪己诏,说这些都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是因为自己品德不行导致的,真实原因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

嘉庆帝无法阻止时代的急剧衰败,也无法阻止清朝走向颓势,但总要有人承担责任,这个人肯定不可能是已故的乾隆帝,就只能是他了。


嘉庆帝的死亡其实也挺诡异的,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夏天他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原本身体还好好的,却突然暴毙而亡,史书只说他中暑,但中暑不会死人,民间则传言他是被雷劈死的。

并且,嘉庆帝死后还出现了传位争议,因为传位诏书不再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而是在他身边的一个盒子里,且宣读诏书是道光帝不在旁边。

从道光帝开始,清朝的衰落开始暴露无遗,而且谁也无法阻止。

可以说,嘉庆帝在位的25年时间里,是充满诡异的,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大清的时间不多了,注定要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诡异   倒霉   白莲教   嘉庆   清朝   乾隆   皇帝   帝都   贼人   诏书   大臣   皇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