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曝光”他们!

今天记者节,不整虚的!

今儿头条不报新闻,

聊聊报新闻的人!

视频加载中...

何为记者?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

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

风里雨里节日里

记者扛着摄像机守着你

没有四季,只有两季

你看新闻是旺季

你不看新闻就是淡季


2025年11月8日

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今天

将镜头聚焦我们自己

达州融媒的“媒体打工人”

他们有“十八般武艺”

身兼记者、编辑、

摄影、主播等多重角色

看看他们怎么说自己吧!


申君(70后)


问题一:两句话介绍你自己。

非科班出身,却胸怀家国天下,从小就有记者梦想,毕业时却身不由己。兜兜转转,多番努力,最终圆梦新闻事业。虽不算成功,但也留下了诸多闪光的记忆。

问题二:大风大浪见多了,在您看来,啥样的记者才算“真牛”?

采访速到、 稿件速成;定格真相,初心永恒。

问题三:您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活历史”,里头肯定藏了好多宝贝故事。最让您念念不忘的是哪一个?

人生记忆最深的一次采访,就是2006年秋天去大竹县看守所采访一名年仅26岁、亲手杀害了自己教师女友的犯罪嫌疑人张某。爱之深恨之切,他无法忍受女友的分手,从老家河北邯郸来到大竹观音中学,哀求复合无果就凶相毕露,酿成血案。因为忏悔,他拒绝了现场包括今日说法、重庆卫视、四川卫视等多路记者的采访。我主动请缨,私下沟通,仅用一分钟的交流就让他接受了达州电视台的独家专访,而且采访长达半个小时,节目播出并在报刊发表后,引发巨大反响。或许是巧合,此后的记者节,我被特别表彰为“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问题四: 如果把新闻事业的“接力棒”正式交到年轻人手里,您会拍拍他们的肩膀说点啥?是鼓励,是提醒,还是来个神吐槽?

有的人活着,他只是为了简单的活着。工作与消极合作,灵魂被慵懒活捉。与其这样被松散肆意活捉,还不如与敬业紧密合作。因为,这样不被失败活捉地活着,还是真正的活着,才是新闻人最有意义地活着。


李杏(70后)

问题一:两句话介绍你自己。

答:作为一名深耕新闻领域近30载的从业者,我始终以笔为犁深耕时代土壤,以镜头为眼捕捉人间百态。作为走过校对、记者、编辑多个岗位的我,也是如今媒体融合的亲历者,我始终坚信,新闻的力量从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藏在每一次对真相的执着追问、每一段有温度的故事传递中。

问题二:大风大浪见多了,在您看来,啥样的记者才算“真牛”?

答:大风大浪里走过,我心中“真牛”的记者,始终带着两种特质。

有“钻”劲:不满足于浮在表面的信息,愿意花时间蹲点调研、深挖线索,把事件背后的逻辑讲清,把人物故事里的烟火气说透。

有“定”力:面对流量诱惑不盲从,遭遇外界压力不退缩,始终守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底线,让每一篇报道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问题三:您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活历史”,里头肯定藏了好多宝贝故事。最让您念念不忘的是哪一个?

答:职业生涯里,最难忘的还是20多年前采访小英雄罗成林的经历。1979年6月24日,10岁的他在上学路上发现襄渝铁路铁轨被山体滑坡的巨石阻断。眼看列车即将驶来,他果断爬上巨石挥舞红领巾示警,最终促使列车紧急制动,成功化解了一场重大安全事故。为了还原这段故事,我和同事在飘雪的冬日里,沿着铁路在万源大山里走了3个小时。晚上借宿在乡亲家,盖着又冷又潮的被子,终于见到了罗成林,拿到了最鲜活的素材。这篇报道后来斩获中国地市新闻二等奖、四川省新闻三等奖、达州市新闻一等奖。也是从那时起我更加笃定:好的新闻不只是记录,更能成为一束照亮他人的光。

问题四:如果把新闻事业的“接力棒”正式交到年轻人手里,您会拍拍他们的肩膀说点啥?是鼓励,是提醒,还是来个神吐槽?

答:如今将“接力棒”交到年轻记者手中,我想拍拍他们的肩膀,说三句心里话。

第一句是鼓励:别害怕“跑冷门”。那些没人关注的角落、被忽略的群体里,往往藏着最动人的时代细节,大胆去闯、去发现、去记录。

第二句是提醒:永远保持对“人”的关注。别让冰冷的数据和算法,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新闻的温度,从来都源于对个体命运的共情。

第三句是期待:别把“爆款”当成唯一目标。当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问心无愧,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会比任何流量都更长久、更扎实。

记者节快乐!愿我们无论从业多久,都能记得最初拿起笔、扛起相机时的那份热爱与敬畏,永远做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


杨明燏(80后)

上下滑动查看采访全文

问题一:两句话介绍你自己。

答:老记者一名,干了17年民生新闻,专治各种“不平事”,主打一个“管得宽”,最爱听家长里短里的烟火气。

问题二:这些年这行当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您觉得,有啥“老古董”一样的规矩,是到今天还死磕不能丢的?

答:“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杆秤不能歪。流量蹦迪的年代,更要死磕:不渲染绝望,不消费痛苦,留一丝体面比十万加重要。

问题三:干了这么多年,哪一次报道让您忍不住心里暗爽:“嘿,这活儿干得漂亮,这记者当得值!”

答:不管什么报道,只要能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这活就干得漂亮,这记者就当得值!

问题四:看着新来的“小伙伴”,您最想传给他们的一句“行内黑话”或“保命秘籍”是啥?

答:传给新人一句大实话:“别把‘无冕之王’当真,出门采访你就是个‘高级要饭的’——要真相、要说法、要那点儿良心。姿态放低,活儿才能做硬。”


龚俊(80后)

问题一:两句话介绍你自己。

答:用温和的幽默调剂氛围,在交流中藏些灵动巧思。(人类语言:我是逗比。)

问题二:这些年这行当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您觉得,有啥“老古董”一样的规矩,是到今天还死磕不能丢的?

答:说真话,不说废话。

问题三:干了这么多年,哪一次报道让您忍不住心里暗爽:“嘿,这活儿干得漂亮,这记者当得值!”

答:路过通州商城时,发现一楼的募捐箱内几乎没有整钞,多是零散硬币、角币,甚至混杂着商场结账小票与杂物。于是拍下照片并撰写了题为“募捐箱内无善款”的新闻,次日该报道在《达州晚报》见报。一位市民看到报道后,专程驾车赶来向募捐箱内捐赠了两万元,说是看了《达州晚报》报道,专门来“打记者的脸”。接到线报,我还屁颠屁颠去写了篇后续报道。

问题四:看着新来的“小伙伴”,您最想传给他们的一句“行内黑话”或“保命秘籍”是啥?

答:时光流转快如秒针跳动,千言叙述不及一图直观;真正的新闻从不用刻意修饰,因其本身就自带打动人心的流量与力量。



周雪儿(90后)

问题一:两句话介绍你自己。

答:线上是“马踏洞天”的小马,线下是同事口中的雪儿。一个被日历本赶着走、被“鸡排哥”附体的新闻主理人;主业是和时间赛跑,副业是写稿、拍摄、剪辑、直播——总之,就是个为新闻上头的五年新兵。

问题二:现在干记者,既要抢“首发”,又要挖“深度”。快和深“打架”的时候,您是怎么做“时间管理大师”的?

答:这个问题简直问到了我的日历本上!我的秘诀可能不是管理时间,而是切割时间。对于需要速度的新闻要打闪电战抢首发,“先求准,再求快,最后求全”。利用“采编播一体”的优势,像做饭一样——采访(备菜)时就想好稿件结构(菜谱),拍摄(掌勺)时就构思剪辑点(装盘)。对于值得深挖的题材打阵地战挖深度,在日历上为它划出“保护时间”,根据观众反馈和后续调查,再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展开。这样“快”时积累的素材就成了“深”时的宝贵原料。

问题三:写稿、拍视频、做直播……在这么多身份里,您觉得哪个才是记者的“本体”?最核心的技能到底是什么?

答:我觉得本体不是任何一个具体身份,而是那个“会讲故事的人”。写稿、拍视频、直播,都只是我讲故事的不同语法。但要把故事讲好,最核心的技能就是共情力和结构力的合二为一。能蹲下来倾听受访者的声音,能感受到事件的温度,这是故事的灵魂。它让我在马踏洞天里讲的不仅是事实,还有背后的人情味。能把庞杂的信息像搭积木一样,搭成一个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这是故事的骨架。无论是一篇稿子、一个视频还是一场直播,没有结构,信息就是一盘散沙。采编播一体化,表面上是技能叠加,内核正是对如何更好地讲故事的全面掌控。所以,与其说我是记者、编导或主持人,不如说,我是一个手握多种工具的故事匠人。

问题四:入行后,有没有哪个瞬间让您觉得“这行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最想跟前辈们“吐槽”点啥?

答:最颠覆想象的瞬间,可能就是我发现我花在追赶时间上的精力,几乎和调查真相一样多。入行前,我以为记者是思考者,西装白领端着咖啡沉思社会脉络;入行后才发现每天就像运动员一样,和手机电量、流量赛跑。

以前觉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够了,现在还得“单手拍稳画面,双眼盯着弹幕,大脑同步构思标题”。前辈们当年练的是笔杆子,现在我们练的是金箍棒啊,得七十二变!不过吐槽归吐槽,这种逼上梁山式的成长,也让我们这代记者成了全能战士。希望以后,咱们打仗的装备和粮草能更充足些!


任枺早(90后)

问题一:两句话介绍你自己。

答:我是达州市融媒体中心达州广电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员工,《达州晚报》财富资讯周刊记者、编辑,今年是我记者生涯的第五年。

问题二:现在干记者,既要抢“首发”,又要挖“深度”。快和深“打架”的时候,您是怎么做“时间管理大师”的?

答:在我看来,“快”和“深”就像外卖和老汤,各有各的吃法。抢“快”的新闻,讲究的是食材新鲜、上菜快,核心是真实、准确、高效,让读者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深度报道更像煲汤,得花时间慢炖,重在思想、角度和细节,要能品出“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意味着什么”。它俩万一真要“打架”怎么办?我的秘诀就是——“熬个夜”,第二天交稿时,还能假装从容不迫。

问题三: 写稿、拍视频、做直播……在这么多身份里,您觉得哪个才是记者的“本体”?最核心的技能到底是什么?

答:我觉得这些不是“身份”,而是当代记者的“技能包”。以前的记者可能各司其职,但现在要求我们得是个“全能战士”: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伏案能策。这两年,还得学直播、学AI。但装备再多,真正的“本体”或者说核心技能,我觉得不是任何技术,而是心里那份“铁肩担道义”的信念。

问题四:入行后,有没有哪个瞬间让您觉得“这行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最想跟前辈们“吐槽”点啥?

答:“非典”那年,我读五年级。县里电视台来学校采访,我在镜头前,被点名回答问题。回家后,抱着期待在那台21寸的大头电视机前守了好几天。结果新闻播出时,镜头“唰”一下就没了,只看到我站在课桌后张嘴,连个声儿都没有。

那时候觉得记者可威风了,扛着摄像机,连平日里严肃的校长都得笑脸相迎。入行后发现,理想是“无冕之王”,现实是“服务行业”。风吹日晒是常态,熬夜加班也是时有发生。受新媒体、自媒体冲击,报纸、电视的传播力不如从前,记者的“江湖地位”似乎也随之下降。

但咱还得保持清醒:传统媒体的硬核优势,自媒体没法比!我们发的每一条消息,是经核查的新闻,掷地有声;我们做的每一篇报道,是守专业的产物,经得起推敲;我们讲的每一个故事,是耗心血的成果,藏着对事实的敬畏。

新闻行业的根脉从来都是“内容为王”,这也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专业度、深度挖掘能力,是几十年传承积累下的“金字招牌”,是自媒体学不来、拿不走的底气。


节日快乐,同仁们,

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

来源:达州融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娱乐   记者   新闻   达州   故事   采访   时间   媒体   本体   技能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