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往事|张红兵:汾阳服装行业百年发展史

民国时期至1984年

汾阳服装行业发展史

文/张红兵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民国初年,汾阳可考证的老一代裁缝是武志孔及下图原城关镇服装社几位年长的女裁缝,从业时间约在1920年前后,以制作中式服装为主;第二代裁缝是宁振华、陈振盛、王全寿、王全义、任冬义、宁振富、宁振贵,王锡贵、王学义、王晋山、刘大奎、张洪魁、曹中华、田乃霖、陈振兴、李如荣、唐尧兴(四牛)、郭恒德、李明生、石文玉、石子玉、张玉兰、于芝兰 杨庆荣 刘福琴等,从业时间约在1930~1937年前后,除王锡贵专作中式衣服外,其余都擅长作制服;第三代裁缝是武德瑞、张元富(史家堡人)、郭理方、张前明,从业时间在1950~1965年。

1971年,原城关镇服装社部分同事合影

一排右一 王桂环 魏松珍 武志孔 张前明 武兰英 高玉英二排右一 梁巧英 龙丽花 王凤英 郭清莲宋瑞梅 文秀英三排右一 张俊英 姚月珠 张庆河 牛凤仙王瑞银 郭桂兰

到1948年汾阳解放时,县城内的这一批裁缝80%是文水籍。他们分别来自下曲、南齐、北齐、宜亭、武家庄、上河头、梁家堡、寄谷庄,宜儿等村。据张元富的文水同事讲,当时只下曲一村就有裁缝100多人。明清时期,文水县属太原府管辖,沦陷期间很多裁缝是在太原被服厂学的裁剪手艺,裁剪师傅是日本人。来汾阳落户的这批裁缝,在后来的40多年里一直在汾阳县服装社(原棉维社后为服装公司)及城关镇服装社工作,其中不乏制衣行业的翘楚。

1930年前后,宁振华、宁振富、宁振贵兄弟在汾阳城今市工会大楼东侧路南“鼠窝”巷口(土话姑儿窝)创办了“永贞源”裁缝铺。后来宁氏兄弟各自成了家,三人各开一处,永贞源裁缝主铺由宁振富夫妇二人及王全寿、王锡贵、石子玉、王学义等四人经营。王全寿与宁氏兄弟年龄相仿,当时在平遥学的裁缝,满手(裁缝术语指学成出师)后他去了永贞源裁缝铺。

民国时期,汾阳的女装春秋时兴袄裙;夏装为旗袍;冬装为絮棉长袍、大衣、二大衣。袄和裙子是分开的,袄宽袖斜襟。祆开襟在右摆缝处,设中式布扣即土话叫核桃结。制作核桃结先将窄布条圪捻成布带,缝缀核桃结时先缀扣门,然后将布带搭到大号针或发卡上弯成双带,挽好核桃结布带穿入扣门中、量统一尺寸剪断缝制扣带,核桃结的图案式样有桃形、蝴蝶形等,全凭裁缝心灵手巧信手拈来;春秋女裙一般为西式半身束腰长裙。

民国十四年时兴的袄裙


民国时期的旗袍

到了夏季,女装有旗袍,由于提花面料纵向拉力稳定,横向富有弹力,成为制作旗袍的首选面料。当时的旗袍为直圆领,斜襟右衽,襟开在右腋摆缝处。一般家庭主妇们的旗袍相对宽松,旗袍腿部左右开叉至滕盖处;阔太太们的旗袍讲究贴身显示人体曲线,旗袍腿部左右开叉在滕盖以上八九寸处。旗袍一般需用香柱柱粗的细布带走边,布带材料、颜色与扣门和核桃结相一致。

民国时期,男装面料多用布料,同时也用斜纹咔叽、哔叽、华达呢,一般用于春秋冬季的外衣材料。汾阳时兴的男装春秋有夹长袍;制服含中山装、铁路服、学生装等;夏装有中式宽袖上衣、打 褶宽腿裤;冬装有絮棉袍套袄,大衣、二大衣。长袍的面料一般为细布,也有少数缎面的。中山装、学生装等用得是民国颁布的统一式样,面料一般为布料,少数用进口毛哔叽。日伪时期,出现了在制服的领、袖内侧安装假内衣领、袖的工艺,后来裁缝们嫌麻烦都不作了。中式夏装上衣一般选用透气性好的丝绸面料,上衣中衽对襟,缀核桃结扣;中式夏装裤子为大裆打褶、宽腿,颜色一般选用淡天蓝。

冬装絮棉袍,棉花选用上好的长纤维头棚花。个子高一点的,一件絮棉袍需用棉花1~1.1斤;中等个子需絮棉花8~9两。絮棉花一般从摆缝处填入、摊平压实,然后用针线从外边撩(引)住袍内的棉花里子,撩针码口诀是每寸“隔三撩一”。男袄一般选用缎子面料,中式圆直领、中衽对襟、宽袖、缀核桃结扣。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汾阳男装的颜色随季节变化,相当讲究,裁缝行业有“冬天青夏季白,春秋两季木鸽灰。”的口头禅。

民国时期的男女大衣、二大衣,多选用布料;社会名流用缎面,里子上“狐狸皮”或“六月羊羔皮”。制作皮里子时,先将皮料的头、爪硬处去掉,然后按毛皮的花纹凑齐缝制好,再用西式小钮扣固定在面子上亦叫挂里子。当时人们穿皮货是动物的皮毛与人体挨着,而不是现在女人们穿皮草将皮革毛露在外边,当麻绒领子、皮毛里子脏了以后,卸下来铺平再用棉花或布醮白酒擦拭便可柔软、光亮如新。

1936年,王晋山、陈振兴在汾阳“恒兴茂”军衣庄学徒。“恒兴茂”军衣庄位于汾阳市鼓楼北原印刷厂与旧百货大楼之间。从1937年的一张旧照片可知当时“恒兴茂”军衣庄师徒为7人。

1937年,汾阳恒兴茂军衣庄师徒及家属合影

一排左一 李如荣 中 李如荣之妹

二排左一 王晋山 左二 陈振兴

1941年,王全寿、曹中华离开了永贞源,在鼓搂北开了成衣局,后迁至鼓楼南12号,解放初又迁至汾阳县印刷厂南马路东侧。1956年,王全寿带着两台脚踏式缝纫机、熨斗、裁剪案子参加了公私合营进入汾阳“服装鞋帽社”。后来,服装与鞋帽厂分家,他又与陈振兴、武德瑞、任冬义到了汾阳县服装厂(后为公司)。郭恒德原在孝义其爷爷的裁缝铺学的手艺,1949年来到汾阳帽市街开了裁缝铺,1956年公私合营入了“汾阳县棉维社”。李明生原在考院开的裁缝铺,后迁到鞍子巷西口。

1938年,12岁的 唐尧兴(文水下曲人,小名四牛)随其兄去太原日本被服厂学的裁缝。1948年他来到汾阳,在考院赵氏的裁缝铺干了一段时间后,他辞了赵家的活计去了鼓楼北陈振盛、陈振兴开的裁缝铺。1956年公私合营入了“汾阳县棉维社即土话叫棉革厂,后借调到城关镇服装社,他是汾阳城著名的裁剪师傅,制作的服装以合体著称,郭理方是其徒弟。到1968年,城关镇服装社有员工40多人,武志孔、唐四牛为主裁缝。从1972年开始,城关镇服装社为山西省(太原)纺织品公司大批量加工了十几年的劳保用品。

唐尧兴(唐四牛)

1950年,张元富(史家堡人)通过亲戚关系到了太原柳巷“昌合鑫”缝纫店学徒。当时,昌合鑫缝纫店有四位裁缝,两位文水人、一位晋祠人、另一位是榆次人,他的师傅是唐四牛的师兄文水人潘海生。张元富满手后与人合伙在柳巷开了近4年裁缝铺,公司合营进了太原市北城区服装4社,再后服装4、5、7社又组成北城区装社,有员工500多人,汾阳人只有普会村吕长年及两名女工。1962年,张元富因62压回到汾阳史家堡村,在生产队从事了13年裁缝,1975搬入鼓楼北开了裁缝铺。

汾阳人称裁剪活计叫作营生。民国初期,裁缝的工具有大剪刀、黄花梨木布尺、软尺、火熨斗,成衣主要靠手工制作,后来有了手摇缝纫机,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建国初,汾阳的裁缝铺普遍使用售价约150元左右的标准、飞人、无敌牌44型缝纫机,可轻易缝制较厚的布料、较硬的领子。

在大批量裁剪布料前,裁缝们先量好衣服各种尺寸,用牛皮纸做样板,然后用橙色画石勾尺寸,裁下后标明位置序号。为了方便给顾客量身材,并防止软尺埋进布料堆中不好找,很多裁缝将两米多长的软尺掛在脖子上,成为那个时代裁缝店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火熨斗在炉子加热使用时,为不让铁锈弄脏衣服,常将火熨斗在废布上反复擦试。由于当时没加湿器,熨成衣时全靠裁缝们用嘴喷水,要求均匀喷成雾状,不往地上滴一点水才合格。至建国初,市面上还没缝纫机专用纱管细线,全靠学徒们架起盘线人工绕线,十分费事。到了1960年,服装社开始使用电动裁剪刀,缝纫行业实现了流水线作业。

建国初年时兴的女式列宁服(延安装)

建国初,汾阳的男装时兴制服、西式大马裤、二马裤,大马裤裤兜为靠前斜掏式暗兜,从左右裤兜侧的摆缝处向外加宽2~3寸至滕盖处,小腿处缝制7颗钮扣,二马裤式样为裤兜处稍宽,直腿下无钮扣;女装时兴延安服(列宁装)即右襟胸前两排钮扣、和平装、大翻领(雁领)等式样;男女冬装外套普遍为棉袄、麻绒领子棉大衣、二大衣。面料普遍使用粗细棉布、斜纹哔咔叽、华达呢、斜哔叽、涤卡等。当时的服装行业对缝制的工序有了规定,比如每寸的针码标准为:明线22针、暗线18针。从民国时期至1984年,男女上衣扣门一率在左,即中衽衣襟左压右,现在改为右压左。上世纪60~70年代,布料颜色多为海昌蓝、军绿;八十年代有了瓦灰色;布料图案多为套色的方格或各种花卉。

一排左起 王晋山 石文玉 张洪魁

二排左起 王锡贵 刘大奎 三排左起 刘福芹 杨庆荣 于芝兰

1984年前后,汾阳的这一批裁缝的相继退休。同时期,南方的成衣行业迅速崛起,其商品在款式和价格方面占绝对优势。汾阳的服装行业也受到了冲击,自己买布料加工服装的业务急剧减少,年轻人时兴起喇叭裤、蝙蝠衫、夹克衫、牛仔裤、休闲装。城关服装社、汾阳服装公司以加工劳保用品为主,本地的几家个体户曾创办过校服加工厂,但终未形成市场。

来源:《冀南道》公众号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时尚   汾阳   发展史   服装行业   往事   张红兵   裁缝   文水   旗袍   絮棉   服装   布料   核桃   时兴   太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