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文昌阁,就是颐和园博物馆,博物馆在文昌阁的东边。
从博物馆后门走进去,有个小院,院子里有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为元朝宰相,葬于瓮山旁。乾隆修建清漪园时,将其墓地纳入园内,并修建祠堂。1998年,在耶律楚材祠东南发掘出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铸的墓葬,确定了此处为耶律楚材家族的墓地。
再进一道院子,才是博物馆的展厅。
颐和园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内设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
我们一个馆接着另一个馆辗转着,欣赏着这些珍贵的文物,倾听着"他们"那段关于文化抗战的独家记忆。
1933年,日寇侵入华北,北平城危在旦夕。为守护民族文化遗产免于战火,北平文物工作者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勠力同心,组织了一场纵横中华大地的文物"大迁徙",史称"文物南迁"。
1933年3月24日,北平各界代表匆匆赶来颐和园。他们低声交谈战局的危急:"山海关已破,日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为避免古物被毁,紫禁城的文物已启程南下,颐和园的珍宝也要从速装箱启运!"
四天后,文物工作者们将这些文物小心托起,层层包裹好装进木箱,在工人急促的脚步声中,在车轮碾压青石板的闷响声中,“他们”被护送着离开颐和园,转移至上海法租界避难。同行的还有古物陈列所和国子监的"难兄难弟"们。这一天,“他们”别无选择,这不逃亡,而是文明在战火中的坚守。
这是一对碧玉刻御制诗插屏,清乾隆(1736-1795)年间造。这对插屏碧玉质,玉质匀净、颜色墨绿。插屏为长方形,形制规整,开料琢磨平匀,一面琢刻隶书乾隆御制诗,琢刻字体古拙秀美,屏内四边阴刻纤细缠枝装饰;另一面阴刻雕琢出房屋村舍、人物等田野农庄图案,与御制诗相应。诗文字口和图案线条之内填涂金粉,使诗文、图案更为清晰鲜明,跃然而出。
这对玉屏曾随颐和园第二批文物南迁,装第306、309号箱,时名"碧玉雕刻山水人物插屏心",1951年归园。
这是一个竹根雕八仙庆寿摆件,清朝(1644-1911)时造。
这个摆件由竹根制成,雕像立式。一组九座立像,中间位寿星,八仙位于两侧,分别是蓝采和、何仙姑、张果老、铁拐李、吕洞宾、汉钟离、曹国舅、韩湘子。八仙和寿星手持各自法器,形态迥异,刀法上舒畅健朗,镌刻精巧。此组八仙庆寿摆件推测为万寿庆典寿礼,是晚清福寿文化的典型题材。
“他”曾经随颐和园第三批文物南迁,装第330号箱,时名"文珠雕刻八仙拱寿",1951年归园。
这是清朝的竹根雕群贤泛搓摆件,“他”由竹根制成,随形雕成,尾部上翘,首部平直,弯曲的盘结雕成船的顶棚。船头有两人划桨,群贤乘坐在宝船之上,动作各异,表情丰富。此作品采用镂雕、圆雕等手法,根据材料巧妙设计、雕刻,构图疏朗有致配以海水造型的底座,描绘群贤乘船出行的场景。
“他”曾经随颐和园第三批文物南迁,装第331号箱,时名"竹根雕刻人物花船",1951年归园。
“他”也曾自南京启程,经汉口、宜昌,抵重庆,再到宜宾、小山;“他”溯江而上,轮船、木舟轮番逐转。
若非战争年代,“他”可能会与满座高朋泛舟江上,共赏大好河山,何其雅致!
然而此刻,脚下江水鸣咽东流,流过已成焦土的南京城,身后是步步紧逼的敌人。
河难上,纤夫喊着低沉的号子,将载着“他们”的木舟拖拽过大渡河。从这里,“他们”进入安谷乡,远离战火,静待尘埃落定。
“青金石御題翠云岩山子”是一件收藏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的文物,青金石质,色泽鲜艳,颜色湛蓝。此件山子根据石料纹理走向雕琢成山形,山景造型逼真,山景之上浮雕山石、松柏,正面刻有乾隆御题诗《御题翠云岩》,诗文曰:叶姿枝态锁层峰,枝翠流青色正浓。习习天风拂岩落,人间烦暑觅何从。
“他”曾经随颐和园第二批文物南迁,装第254号箱,时名"乾隆御题翠云岩一座",1951年归园。
这件山子曾从宝鸡至域眉,山路崎岖,秦岭横亘其间,雄关险隘。
秦岭,这座海拔遍两千米的山峰,壮丽动人。若雕刻名手看到,定能将奇峰刻画为与“他”一样的珍品。然而,对于流徙中的“他们”而言,绝景却变成了逃生路上的天堑。
一趟趟汽车往返于川陕公路,载着“他们”,在春雪中小心翼翼地翻越这座绝壁。出汉中,抵成都,最终安身于域眉县城西郊的乡间,熱过抗战的岁月。
这件水晶刻《后赤壁赋》摆件珍藏于1888年,水晶质地,带红木座。晶体整体通透,局部有杂质,可反射出晶莹的光束。水晶随形打磨出楞面,各面刻隶书《后赤壁赋》全文,标题"后赤壁赋"四字采用减地浮雕的方式进行雕琢。其中一面有明治二十年(1888)落款。
“他”曾经随颐和园第二批文物南迁,装第254号箱,时名"隶刻后赤壁赋水晶",1951年归园。
收藏于清代的沉香木雕群仙庆寿纹如意沉香木制,头部造型似灵芝,柄身微曲。可见寿星乘鹤驾云,引领在先,两仙童手持法器紧随其后;八仙分布于柄首至柄尾,周围以松柏寿石、仙禽蟠桃、祥云瑞霭等衬景,此如意采用圆雕、浮雕等技法,造型生动。
“他”曾经随颐和园第三批文物南迁,装第616号箱,时名"竹根雕刻八仙大如意",1951年归园。
岫玉雕福寿三多纹如意(一套)收藏于清光绪(1875-1908)年间,岫玉质,玉质油润。头部作灵芝形,雕缠枝寿桃,顶上浮雕一蝙蝠,曲柄,弧背处琢委角方形,其内减地刻佛手纹。柄尾上于委角方形内减地琢刻石榴纹。清代多见将石榴、佛手、蝙蝠等福寿纹饰绘于九柄如意上,称"三多九如",即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寿,皆为祝颂之意。
“他”曾经随颐和园第三批文物南迁,分装第314号箱、315号箱、316号箱,时名"白玉如意",1951年归园。
……
这些珍贵的文物,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是清代宫廷中的生活用品,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
回想1933年的那个深夜,当长城抗战的炮火撕裂了北平的宁静,震开了紫檀函匣。“他们”被裹挟着安置在木箱内,于破碎山河间开启悲壮的流离转徙。650箱兄弟姐妹,一同随专列南运上海,在战火动荡中辗转。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硝烟逼近南京,“他们”又不得不再次启程西迁,巴蜀的栈道上曾留下“他们”颠簸的足迹,重庆洋行的堆栈曾是“他们”临时的落脚地,最终,“他们”被秘藏于四川乐山安谷的祠堂和峨眉的寺庙。六年间,万里跋涉,“他们”在战火中连成文明的星河,让智慧的火种永不熄灭。
从1933年被护送出颐和园,到1951年重返家园,作为南迁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在南渡与北归间辗转了十八年。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迁移中,“他们”被安稳地守护着,渡过了那段漫长而动荡的岁月,于绝境中散发着中华文明的坚韧与光芒。
如今,那场战火早已熄灭,“他们”也早已从那场战争的梦魇中醒来;但“他们”不会忘记那一次又一次的左躲右藏,不会忘记那一次又一次的死里逃生。
战争带来的伤害,历史不会忘记,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