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去争,也没去闹,收拾了行李,
悄悄买了张船票,准备离开重庆。
她临走前,老舍还特意送了她一首诗。
她站在船头,把诗读了一遍,
随手让它飘进了江里。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像被抽空了,可她没回头。
赵清阁走了,但她和老舍的关系还没结束。
抗战胜利后,她在上海安顿下来,专心写文章。
1945年的一天,老舍突然找上门,
说放不下她,想带她去个没人认识的地方,
赵清阁听了这话,心里五味杂陈。
她没直接拒绝,
而是把自己刚写完的小说《落叶无限愁》塞给了老舍。
读过这部小说的都知道,
女主角爱上一个有家室的男人,
最后选择独自离开。
她给他这本小说,是希望老舍能理解她。
可老舍似乎理解不了。
在1946年,他去了国外讲学,在这期间,
他写了好几封信给赵清阁,说国外生活自由,
可以在他所在的地方买个房子,过安稳日子。
赵清阁动过心,但她很也没有迷失自己。
她回了封信,说自己舍不得这片土地,哪儿也不去。
到了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
国家需要文人回来出力,
赵清阁受了任务,写信劝老舍回国。
老舍以为她回心转意了,兴冲冲地回来了,
可赵清阁只留了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她是铁了心,要把这段情彻底断干净。
直到1950年代,老舍终于回了国,
成了“人民艺术家”,整天忙着创作和开会。
赵清阁也在上海,继续写小说、编刊物。
俩人没再见面,可赵清阁心里始终有根弦绷着。
她把老舍送的东西都留着:
一块从甘肃带回来的砚台,一幅他亲手写的书法,
还有个不起眼的小痰盂,
那是她当年在重庆生病时,老舍买来给她的。
这些东西摆在家里,像无声的陪伴。
1966年,老舍传出了坏消息。
老舍被卷进一场风波,身心都撑不住了,
最后一个人去了北京的太平湖,跳了进去。
赵清阁听说这事,整整两天没吃没喝,
坐在家里发呆。她找了块木板,
给老舍做了个牌位,早晚点一炷香。
从那以后,每逢老舍的生日或者忌日,
她都会摆上他爱吃的小菜,翻出他的书,
一个人默默读上几页。
家里人问她为啥这样,
她从不吭声,只说这是自己的事。
赵清阁这一辈子没再嫁人。
她身边也没什么亲人,只有一个保姆吴妈陪着。
晚年她病得厉害,脑血栓让她连走路都费劲,
可她还是舍不得扔掉老舍留下的东西。
老舍给的那幅书法一直挂在卧室墙上,
砚台摆在书桌上,痰盂塞在床头柜底下。
她不跟外人提老舍,连文坛的老朋友问起,
她也只是笑笑,岔开话题。
那些年,她把家里值钱的字画都捐了出去,
换成复制品,可老舍的书法,
她死活留着,像个老朋友似的陪着她。
直到1999年,她已经85岁了,
赵清阁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
她又一次打开那个木盒,
里头全是老舍写给她的信,还有他送的手稿。
每一张纸上,都是他们当年的影子。
她舍不得这些东西,可她更怕自己走了,
这些信被人翻出来,坏了老舍的名声。
她叫来吴妈,让她把信烧了。
火苗一点点吞掉那些纸,赵清阁盯着火光,
眼泪止不住地流。
她不语,但是看眼神,似是和过去告别。
火烧完了,木盒空了,只剩一堆灰。
赵清阁靠在床上,闭上眼,嘴角微微动了动,
像在笑,又像在叹气。
灰烬被风吹散,飘得无影无踪,
就像她和老舍的这场缘分,留不住,却也忘不掉。
自古文人多愁思,赵清阁也不例外。
她把感情放在心里,没有破坏别人的婚姻,
可见她也是有一番傲骨的。
在临死前,将一切相思都毁掉,
她也不想让这些再成为别人的闲谈吧。
信息来源:
1、《龙须沟》:北京人艺奠基之作,老舍笔下新中国.网易网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