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厨房的抽油烟机还在嗡嗡作响,林姐已经对着镜子扯了扯皱巴巴的衬衫。锅里的煎蛋边缘焦了一圈,她关火时手一抖,鸡蛋滑落在灶台 —— 这是这个月第三次因为赶时间弄砸早餐。
“快点!再磨蹭上学要迟到了!” 她冲进卧室,儿子正对着校服纽扣发呆。“你看看你,穿个衣服都慢吞吞,今天口算比赛要是再考不好……” 话没说完,儿子突然把纽扣拽了下来,眼圈通红地蹲在地上。
送孩子到学校门口时,林姐看着他磨磨蹭蹭走进教学楼的背影,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上班路上刷家长群,看到有人发 “三年级就要开始报奥数班”,她立刻打开购物软件,下单了三套练习题。
“很多妈妈没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像蒲公英的种子,会落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艺博家庭教育在咨询中发现,那些总说 “我都是为了孩子好” 的妈妈,往往把自己的紧张、担忧变成了无形的压力,紧紧裹住孩子。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母亲的平静情绪,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土壤。”
你的 “过度关注”,会变成孩子的 “心理负担”
张姐每天晚上都要坐在女儿旁边看她写作业,笔尖稍一停顿就忍不住问:“这道题不是讲过吗?怎么又不会了?” 女儿被问得越来越紧张,后来干脆把作业本往桌上一推:“我不写了!”
艺博家庭教育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妈妈盯着孩子吃饭,怕他吃太少;跟着孩子写作业,怕他不专心;甚至孩子和同学玩游戏,都要站在旁边观察有没有受欺负。这种 “全方位监控” 看似是关心,实则在告诉孩子:“你做不好,我不放心。” 时间久了,孩子要么变得叛逆反抗,要么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让妈妈失望。
别让 “未发生的担忧”,搅乱当下的生活
有位妈妈总担心儿子考不上重点高中,从初一开始就逼着他刷题到深夜。“现在不努力,以后连大学都考不上,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这些话像紧箍咒一样天天念,儿子变得越来越沉默,有次模考后说:“妈,我觉得太累了,不想学了。”
焦虑的妈妈常常有个共同点:习惯把 “小事” 放大成 “灾难”。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想到他将来会一事无成;和同学闹点小矛盾,就担心他被孤立。艺博家庭教育常说:“过度担忧就像给孩子的未来预设了陷阱,你越怕什么,越容易把孩子往那个方向推。” 其实孩子的成长有无数种可能,与其盯着还没发生的困难焦虑,不如陪他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妈妈先 “稳住自己”,孩子才能 “从容生长”
李姐以前总因为儿子磨蹭发火,后来她试着每天早起半小时,给自己留够准备时间。送孩子上学时不再催他快走,而是和他聊 “今天想在学校玩什么游戏”。晚上写作业,她不再坐在旁边盯着,而是自己拿起一本书看。慢慢的,儿子写作业的速度反而快了,有时还会主动说:“妈妈,我今天作业写得很快吧?”
改变焦虑的最好方式,是妈妈先学会 “放过自己”。接受孩子可能会犯错,允许他有自己的节奏,明白你再着急也代替不了他成长。就像艺博家庭教育接触的一位妈妈说的:“我开始给自己找事做,报了瑜伽班,和朋友约着爬山,没那么多时间盯着孩子后,反而发现他比我想象中能干。”
妈妈的情绪就像家里的晴雨表,你眉头舒展,孩子才能笑得灿烂;你焦虑不安,孩子心里也会乌云密布。艺博家庭教育见过太多家庭的转变:当妈妈开始学着平静,孩子的眼神会变得更亮,脚步会变得更稳。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