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风风木木
短短三天被人民日报四次点名这待遇没谁了,不愧是让张艺谋赞不绝口的男人——于和伟。
近日,于和伟在热播剧《沉默的荣耀》中的演技,再次引起全网热议。

想要分析于和伟的演技,《人民日报》那篇长达四十分钟的专访里提的,“让表演回到土地”,这六个字,恰好就是解开于和伟表演密码的钥匙。

1971年,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个贫寒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老九。
他3岁时,父亲就早早离世,母亲独自承担起一家人的重担。
姐姐们省吃俭用,把一点点积蓄凑在一起,才让他得以去上海戏剧学院求学,那几年,于和伟一边上课,一边打工赚生活费。

长姐如母,上大一那年,于和伟的大姐去世。
消息传来时,他整个人愣住了,一滴泪都流不出来,这种反应让他自己也困惑——明明那么亲,却哭不出来。
其实,他并非不悲伤,而是悲伤到了极致,情绪反而麻木了。

多年后回家,看到家里仍旧习惯性地用碗扣着饭菜留给他,他的眼泪忽然止不住地落下。
家人问他在怎么了,他哽咽着说:“这让我想起我大姐。”
那一刻,多年的思念与愧疚,一同倾泻而出。

毕业后,默默无闻地跑了七年龙套,从配角到路人,几乎什么角色都演过。无论台词多少,都认真对待每一次表演。
2010年,于和伟凭借在新版《三国演义》中饰演刘备一角,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

那一年,他的名字第一次被大众熟知,他的演技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从曾经靠姐姐资助上学的穷小子,到荧幕上深受喜爱的实力派演员,于和伟一步一个脚印、靠坚韧拼出来。

在我们看来,演员是演戏的。
但在他那儿,压根就不是“演”,而是“成为”,他觉得角色不是剧本上冷冰冰的设定,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就像他揣摩《我是刑警》里那个老警察,他要找到这个人物骨子里的东西。
为了能“成为”刘备,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扎进史料堆里,不是为了背台词,
而是为了理解这个人从热血青年到老谋深算,再到晚景凄凉,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山崩地裂。

更绝的是演《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为了短短三分半钟的内心戏,他把自己关起来整整一个星期,不跟人说话,不社交。
他要让自己完全沉浸在那种绝望和痛苦里,让自己真的变成那个在刀尖上行走的英雄。

所以戏拍完了,他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反而跑去吴石烈士的纪念地,像见个老朋友一样,轻声告诉他:“你的名字,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
这已经超越了表演,而是一种灵魂上的共情和责任。

于和伟最“封神”的地方,是他每个肢体表演似乎都会说话,尤其是在没有台词的时候。
在《沉默的荣耀》里,他发现战友是叛徒那场戏。没有一句台词,但他先是下意识地松了松领带,那种窒息感瞬间就出来了。

接着去拿文件的手微微颤抖,情绪在泄露,最后整个人疲惫地瘫在椅背上,眼神里全是痛苦和不敢相信。
一组微动作下来,比声嘶力竭的吼叫震撼一万倍。

演《觉醒年代》的陈独秀,他自己加了嗑瓜子、推瓜子皮的动作,一个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革命先行者就立住了。

演《坚如磐石》里的那个大反派,他那个“笑眯眯整理袖口”的动作也是即兴的,直接把“笑里藏刀”四个字给演绝了。
连张艺谋导演都说,看到这个动作当场就拍案叫绝。

一个演员,能得到专业认可不容易,能让老百姓喜欢更难。
但于和伟就做到了,他拿到的认可,是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的全方位覆盖,这可太罕见了。

张艺谋导演可以说是他的伯乐,早在二十年前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时候,于和伟还是个镜头快被剪光的群演,张艺谋就注意到他了。
二十年后两人正式合作,张艺谋给出了“中国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的顶格评价。

而《人民日报》在不到72小时里,连续四次点名,更是重量级。

为什么官媒会如此力挺?除了演技,更在于价值观。专访里他谈到台湾观众对他表演的共鸣时,一句“同根同源,应该团圆”,掷地有声。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演正剧的“老戏骨”,却能被年轻人玩成梗。
一句“接着奏乐接着舞”,让刘备这个角色在网络上火得一塌糊涂。

于和伟的爆红,哪有什么一夜成名。这背后,是他个人几十年的积累,对细节近乎变态的雕琢才有的结果。

他通过一次次地“成为”角色,最终赢得了从导演到官媒,从业内到观众的全部认可。
大家总说他“大器晚成”,但所谓的“晚成”,不过是一个演员坚守着“回到土地”的初心,最终必然会迎来的属于他自己的“荣耀时刻”。
信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