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350亿!“面包一哥”沦为资本提款机?

前言:
从东北之光到全国困局:桃李面包怎么了?

*评论区有惊喜,欢迎积极互动

2025年,桃李面包交出了一份让资本市场“破防”的成绩单:

整个2024年,公司营收60.87亿元,同比下降9.93%;净利润5.22亿元,同比下降9.05%。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这家东北烘焙龙头自2015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双下滑的“塌方式”衰退。

曾经以“中央工厂+批发”模式横扫全国、年入超60亿元的“短保面包之王”,为何在而立之年遭遇“中年危机”?

01

“桃李面包”怎么了?


数据显示:2024年是其上市后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下滑的一年,而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在2021年便开始下滑。

从2015年到2024年,桃李面包的营业收入不曾触达7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曾触达10亿元。

就产品类别来看,各产品的营业收入也有所下滑。

其中,核心产品桃李面包及糕点营业收入59.06亿元、月饼收入为1.26亿元、其他产品5388.30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了9.85%、14.95%和30.26%。

分地区来看,无论是销售额占比较高的北方市场,还是公司持续拓展的南方市场,均出现了营收下滑的情况。

根据财报可知,2024年,桃李面包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的营业收入均出现了两位数下降,其中,华南地区降幅最大,但是东北地区因基数大所以营业收入下滑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更大。

走出东北,布局全国,是桃李面包多年以来的战略规划。

上市之后需往南方开拓,做成全国性公司,除了西藏、新疆、海南、港澳台等地区,其他全面覆盖,这是桃李面包的“梦想”。

2024年,桃李面包停止了全国大范围扩建产能的计划。2月16日,决定对石家庄桃李、哈尔滨桃李、内蒙古桃李、丹东桃李减资;3月20日,决定对四川桃李、天津桃李、重庆桃李减资;8月12日,决定对成都桃李减资。

从这些举措来看,公司前期的产能扩张计划或许存在一些问题。通常情况下,产能扩张若能持续带来正向效益,企业大概率会持续推进。

并且,其依赖的批发模式,正在面临着经销商退出的局面。

网络信息显示:2024年,公司新增118个经销商,但有144个经销商退出。尤其是在华东地区,56个经销商选择与桃李面包告别,但新进数量只有22个。

在该公司的959个经销商中,华北、东北、华东地区合计占669个。而华中、华南地区经销商数量合计不足90个。

管理问题同样触目惊心。家族式治理导致决策僵化,2020年二代接班后战略摇摆。

一边是新建华东、华南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70%,一边是每年75%净利润用于分红,累计套现超48亿。

在业绩下滑背景下,桃李面包仍维持高分红,仅2024年派息2.08亿元,近五年累计分红超41亿元,其中实控人家族获超30亿元。

此举被指“利益输送”,加剧中小股东对长期投入不足的担忧。当前股价(6.04元/股)较历史高点缩水78%,市盈率18倍低于行业均值,反映市场对其转型能力的质疑。

与此同时,产品创新不足、啃老本正是桃李面包近几年在休闲食品领域掉队的主要原因。

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骤降31.84%至2296.84万元,研发费用率仅0.38%,创新乏力问题凸显。

有消费者吐槽:“超市货架上的桃李面包永远都是那几样,豆沙包、醇熟吐司吃了十年,早腻了。”

更致命的是,面对现制烘焙的冲击,桃李面包的研发投入反而暴跌31.84%,研发费用率仅0.38%。

尽管推出了贝果、碱水结等网红单品,但对比现烤面包房的“新鲜出炉”,桃李的“流水线产品”显得毫无吸引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已经“二十八岁”的桃李仍旧充满挑战。

02

桃李面包困局


桃李面包曾以“新鲜短保”为卖点,但如今这一优势是否已反成掣肘?

2023年的食安举报像一记重拳,击碎了桃李面包“新鲜短保”的营销神话。有消费者在葡萄干吐司里吃出活虫的视频登上热搜,更多人才惊觉:那些标注着“7天保质期”的面包,配料表里竟藏着脱氢乙酸钠等防腐剂。

尽管企业紧急宣布将在2024年10月停用争议成分,但伤害已然造成。

在某新消费测评博主的对比实验中,桃李面包与手工现烤产品在复热后的口感差异被无限放大,弹幕里飘过的“工业感”“科技味”,成了年轻消费者集体投下的不信任票。

当下,桃李面包面临着诸多挑战。新一代消费者追求“0糖0脂”“全麦全素”,桃李产品线却仍以高糖高油的切片面包、手撕包为主,被吐槽“又老又土”。与此同时,手工烘焙坊、现制面包店凭借创意造型和新鲜口感抢占市场,桃李的工业化产品被贴上了“冷硬难吃”标签,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桃李面包在市场中的表现。

03

桃李面包:一代人的记忆

曾几何时,桃李面包承载着一代北方人对童年甜品的记忆。

1995年,60岁的退休教师吴志刚在辽宁丹东创立桃李面包。彼时,国内面包市场要么是保质期长达数月的长保面包,要么是现制现售的高价烘焙产品。

吴志刚瞄准中间空白,推出保质期15天以内的“短保面包”,并通过“中央工厂+批发”的产销模式,迅速在烘焙赛道走出一条差异化之路,一度坐上短保面包全国销量的头把交椅。

2015年,桃李面包登陆A股,巅峰时市值一度超过450亿元,成为诸多基金重仓的“资本宠儿”。吴志刚也以80岁高龄成为A股最年长董事长,家族财富一度超过百亿元。

不过,桃李面包是典型的家族式企业,上市前吴志刚夫妇及三个儿子手握绝大部分股权,合计持股超过86%。上市后即便经过多轮减持,但吴志刚家族至今仍合计持有超56%股权,拥有绝对控制地位。

一个鲜明的信号是,在股利分配上,桃李面包近年来的确颇为慷慨,即便是净利润连续4年下降的情况下,公司的分红力度依旧很大。

2024年,桃李面包归母净利润5.22亿元,而现金分红总额高达4亿元,占公司当年归母净利润的76.6%。

另据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上市以来,桃李面包累计净利润60.04亿元,累计现金分红43.6亿元,平均分红率接近73%。

拥有绝对控股地位的吴氏家族,无疑是股利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

不仅如此,自2019年创始人吴志刚交棒后,吴氏家族在桃李面包累计减持套现的金额也超过40亿元。

与大额分红和减持套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年,桃李面包的研发投入为2297万元,同比骤降近32%,投入占比仅为0.38%。

不过,对于研发投入的锐减,桃李面包解释称,“主要是由于本期人工费、材料费及折旧费用减少所致。”

作为桃李面包创始人,吴志刚的创业故事曾激励不少人——60岁退休教师,花甲之年打造百亿市值的“面包帝国”。

时至今日,桃李面包总市值已不足95亿元,较巅峰时期已然相去甚远,但是它依然占据一代人的记忆。

来源:赢销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华南地区   东北地区   面包   桃李   市值   产能   净利润   资本   经销商   美食   市场   产品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