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气要断供,德国急寻能源出路,本土采气破坏气候,难解燃眉之急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当外部能源供应的“阀门”突然收紧,一个依赖能源进口的工业大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德国给出的答案,正在让全球看到一场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

自外部能源供应格局变化后,这个曾高举气候中和旗帜、承诺2045年实现零碳排放的国家,突然调转方向,一边加速建设液化天然气终端,一边悄悄推进本土天然气开采,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生态保护区附近,都要竖起天然气平台。

可问题是,靠挖本土天然气真能解能源燃眉之急吗?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又会让多年的气候承诺落向何方?

谁也没想到,一场外部能源供应的变动,会让德国的能源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此之前,德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姿态相当坚定,不仅立法规定二十年后停止碳排放,还曾力推可再生能源,试图在绿色转型中抢占先机。

但外部能源供应中断的冲击,让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慌了神,工业生产要能源,居民供暖要能源,一旦供应跟不上,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民生都可能陷入停滞。

为了摆脱困境,德国开始了全方位的“能源突围”,首先是找新的外部供应商,大幅增加从挪威的管道天然气进口,同时马不停蹄地建设液化天然气终端,从美国等地引进液化天然气,只为尽快填补能源缺口。

可这些操作还不够,德国又把目光投向了本土,计划在境内推进多个化石燃料项目,仿佛要把“家门口”的能源潜力挖到极致。

今年夏天,下萨克森州的博尔库姆项目有了新进展,一条连接天然气平台与陆地的海底电缆,即便争议不断,还是拿到了法院的批准。

巴伐利亚州的一处天然气测试点已经启动钻探,机器轰鸣声里满是急切,只有勃兰登堡州的第三个天然气开采项目,因为方案不够清晰,暂时被州政府按下了暂停键,而这一切的推动者,正是今年4月上台的联合政府。

新政府上台后,天然气开发的节奏明显加快,新任经济部长卡特琳娜·赖希,此前长期在能源企业任职,直到今年五月还担任着德国意昂集团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她上任后,一边推动2030年前建成20吉瓦的燃气发电厂,一边公开呼吁对德国的可再生能源计划进行“现实检验”。

在这样的政策倾向下,德国曾经对可再生能源的热情悄然降温,能源部甚至发布报告,建议缩减可再生能源的扩张规模,理由是“未来电力需求增速低于预期”,还提出要削减补贴,只建“实际所需且经济高效的项目”。

这种转向背后,其实是德国对能源安全的极度焦虑,毕竟作为工业大国,能源就像血液,一旦供应不足,整个工业体系都可能“缺血”。

可问题是,为了短期的能源安全,就一定要牺牲长期的气候目标吗?德国的这波操作,已经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在德国西北端的瓦登海,这场能源与气候的博弈,正以一个具体项目的形式激烈上演。

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完整潮间带沙泥滩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生物多样性过渡区,潮汐水道、沙洲、海草床和贻贝床交织在一起,不仅是海豹等生物的家园,还是吸引游客的自然宝库。

可如今,一座深色金属平台计划在这里拔地而起,打破这片海域的宁静,这个由德国和荷兰联合推进的天然气项目,上月刚获得地区当局批准,计划在两国海洋边界的保护区外侧,开采130亿立方米天然气。

项目方荷兰One-Dyas公司说,他们已经考虑到了外界的担忧,不仅让平台实现电气化,还用了低矮紧凑的设计,从岸上看过去,和地平线驶过的集装箱船差不多,不会太扎眼。

他们还强调,本土生产的天然气比进口的液化天然气更清洁,甚至说“在淘汰煤炭和进口天然气之后,停止本土生产是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步”。

可这样的说法,在环保组织和当地居民看来,更像是一场“绿色洗白”的闹剧,环保人士直接拿出国际能源署的警告,四年前该机构就明确说,新的油气开发和遏制全球升温1.5摄氏度的路线图根本相悖。

而瓦登海周边的居民,尤其是距离钻井平台最近的博尔库姆岛居民,更是满肚子委屈。

博尔库姆岛一直致力于在2030年前摆脱对化石燃料供暖的依赖,岛上的独立市长于尔根·阿克曼还在推进地热能源计划,大家都盼着能靠清洁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天然气平台的到来,让这一切努力仿佛成了笑话,更让居民们担心的是,工业化会毁了岛上的旅游业。

博尔库姆岛的经济完全依赖自然风光,每年都有游客来这里看海豹、逛沙滩。要是天然气平台建起来,不仅海上景观被破坏,还可能带来生态风险,到时候游客不来了,岛上的生计该怎么办?

项目方说开采在保护区外,可配套的海底电缆要穿越礁石区,把平台和离岸风电场连接起来。

瓦登海的生态价值、博尔库姆岛的生计,在能源需求面前,似乎都成了可以被牺牲的“小事”,可这种牺牲,真的值得吗?

德国急着推进本土采气,说到底是被能源价格和供应安全逼得没了办法,可越是着急,就越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局。

本土采气不仅没能真正解决能源问题,反而让德国在气候承诺和社会稳定上,都遇到了新的麻烦。

本土采气真能解燃眉之急吗?从数据上看,瓦登海项目计划开采130亿立方米天然气,听起来不少,但对比德国的能源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

而且项目从建设到投产需要时间,等真正产出天然气,说不定早就过了最缺能源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天然气终究是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碳排放,这和德国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的承诺,本身就是矛盾的。

项目方说本土天然气是“碳中和的最后一步”,可环保组织却指出,博尔库姆附近的项目规模虽小,却为更多对地球有“灾难性”影响的项目铺平了道路。

“未来星期五”气候活动家卡拉·雷姆茨玛直言:“我们正在将气候破坏正常化。”一旦开了这个头,后面再想收紧化石燃料开发,只会更难,德国多年积累的气候治理成果,很可能在这波“能源焦虑”里付诸东流。

更棘手的是,高昂的能源价格还助推了极右翼势力的支持率,这些势力一边猛烈抨击绿色政策,一边把放松气候法规包装成“解决经济困境的良方”,让本就紧张的社会氛围,变得更加复杂。

德国政治界原本对放弃化石燃料的热情,也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幅降温,毕竟比起遥远的气候目标,眼前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似乎更能牵动选票。

如今再看瓦登海的沙丘,天气晴朗时,游客还能看到海豹的踪迹,但用不了多久,那座深色的金属平台就会从水中拔地而起。

对德国来说,这座平台不仅是一个天然气项目,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在短期能源安全和长期气候承诺之间,他们暂时选择了前者,可这个“令人不适的真相”背后,是更难走的平衡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财经   燃眉之急   德国   难解   出路   本土   气候   能源   天然气   项目   平台   化石   燃料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