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月有阴晴圆缺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月亮又挂在天上了。对我而言,在吃月饼赏月的仪式中还悄悄地带入了对时光的感慨,去年、前年、再往前,中秋节的场景历历在目,“团圆”和“思念”的标签周而复始,很容易勾连起月有阴晴圆缺的联想。

我的童年正逢计划经济年代,月饼得凭票供应。但普通人家总有办法备好甜点、甜食来替代稀缺的月饼,这些食品的核心是“甜”。甜和团圆贴合着中秋时令。

每年中秋,父母总会带我去外公外婆家过节。随带的礼物中一定是有一盒月饼的。那时的月饼就数老大房、杏花楼、稻香村有名,哪像现在月饼遍地开花。我有七个舅舅两个阿姨,一人一个月饼根本不够分。老一辈的生活智慧便在这时显现出来了,他们居然可以把“捉襟见肘”的尴尬化解成讨口彩的“分团圆”:只见外婆把一只月饼切成四小块,每人一块分着吃,吃出了团圆味。

除了吃月饼,外婆还会用糯米粉裹着豆沙放进油锅里炸,我特别喜欢吃这又脆又糯又甜的炸圆子,感觉比月饼还要好吃。自然,小孩子在等吃团圆饭前是有任务的,那就是剥石榴,将剥出来的籽放在一只大盆子里,等着赏月时全家一起吃。

重头戏在于团圆饭,毛豆芋艿老鸭汤,这些应景菜一样也不少。我至今记得外公对中秋吃鸭的解释,他说“鸭”是“压”的谐音,寓意“压住晦气,平安团圆”。难怪中秋吃鸭的传统延续至今。百姓家的日子不一定要过得轰轰烈烈,但团圆平安就是最实在的幸福。团圆饭的压台戏有一道甜羹,外婆家的甜品基本上是以水果羹收场,为赏月铺垫好甜味。

现在想来普通家庭的中秋仪式藏在了“上海式”的精致细节和代代相传的规矩里。

我头一回离开父母过中秋是在崇明的一个农场。那年,我们这些待分配的“知识青年”被安排去农场锻炼半年,我被分配在蔬菜班干活。当年的农场小卖部很少有食品供应,即使进货了,也是秒抢而空,更不要说有月饼应景了。眼看中秋将近,回不了家的一群知青情绪低落,无精打采。

分管我们农场的负责人小陈真是个好大哥,他了解我们的思家之情,策划让我们过一个别样的中秋节。那些天小陈进进出出一个又一个寝室,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件事:给父母亲写封信,把思念都落在纸上,既是释放相思,更是报个平安。他还对我们说,你们如果在信里只是说太想家人了,反而会让父母牵挂难受的。

受了小陈的启发,我们果然把相思藏在了报喜不报忧之中。我记得在信里对父母说中秋节农场会发月饼,还说我们时常会站在门外看月亮,感觉比上海的圆多了。在信尾里我还画了个月亮,寓意与父母共享一轮明月。

果然,中秋节当天,食堂给知青发了两只像大饼一样大的“月饼”。那是面粉裹着红糖馅烘出来的,口感硬邦邦,但咬一口又满是醇香。我舍不得吃,直到晚上看月亮时才细嚼慢咽。这土月饼是我思家的慰藉,让漂泊的人多了一份踏实。这晚在农场的办公室前,会乐器的知青吹起口琴、拉起二胡,我们共度了个难忘的中秋。

从小到大到老,毛豆、芋艿、月饼成了家里中秋的惯例。总以为这样的标配还将继续,然而2023年中秋的前两天,母亲99岁的生命之烛燃尽。望着台面上备着的各式月饼和水果,我怆然而涕:曾经的中秋再平淡也是完整的,因为妈在,这些惯例就有了根,她走了,再有形式也缺少了意义。

送别老妈的那天恰逢中秋,晚上回家,举目远眺,月儿时明时阴,突然就想到了“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名句。是啊,老妈并未远离,而是去到父亲的身边,他们在团圆之日团聚了。而我的生活就算有缺憾,只要心中装着永恒的明月,人生之路就将脚踏实地,对父母的思念也会如月光般陪伴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美食   月饼   中秋   团圆   农场   月亮   父母   中秋节   外婆   平安   知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