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敢说!导演王晶凌晨发文,抨击香港顶流男星:人肥歌难听!

编辑|朝暮古今

“真是有神经病?人肥歌难听!求求你滚出娱乐圈!”

4月12日凌晨1点,知名导演王晶直接在网上炮轰怒骂香港的顶流姜涛。

并且,王晶的配图还是姜涛粉丝在铜锣湾为其庆生时的盛大应援场面。

本文图片、描述源于网络,旨在弘扬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若涉版权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即刻删除。内容信息可靠,部分情节为提升可读性或有虚构,仅供参考,望理智阅读

都知道王晶一向敢说,但是如此直白的骂人,却还是第一次。

所以人们也非常的好奇,姜涛究竟做了什么?竟然能让王晶如此的不给人面子。

其实从王晶发布的内容来看,能发现他的批评主要聚焦在三个点上:外形管理、业务能力和行业标准。

他对姜涛的评价毫不留情,直接吐槽姜涛身材发福,唱歌如同噪音攻击,舞蹈更是尬得让人想闭眼,直言这样的状态根本没资格被称作偶像,更别说顶着“顶流”的光环了。

而且这身材管理连普通健身爱好者都比不上,唱功和舞技更是和“顶流”的标准差了十万八千里。

让王晶气得不行的是,姜涛在他眼中完全就是“才不配位”的典型,可偏偏在资本的“大力扶持”下,资源拿到手软,地位还高得离谱。

这“炮轰”一出,网络瞬间像炸开了锅。社交媒体上,王晶炮轰姜涛等话题一下蹿上热搜。

网友们也迅速分成两拨,吵得热火朝天。一波疯狂给王晶点赞,夸他是娱乐圈的“真话侠”,敢于揭开行业乱象的盖子。

另一波则觉得王晶是“老古董”,倚老卖老,跟不上新时代的潮流。

而王晶这边,眼看争议越来越大,当天就把原帖删了,紧接着又发了新内容来解释自己的立场。

他表示,错不在姜涛本人,真正该背锅的是背后那疯狂的资本和一些不良的造星机制。

他说姜涛就是被资本“架”到了一个不属于他的高度,这地位和他的能力完全不匹配,太荒谬了。

其实,王晶为啥这么愤怒,稍微了解一下他的经历就明白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王晶可是全程见证者。

那时候的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等巨星,哪个不是靠着实打实的本事征服观众,圈粉无数。

后来的刘德华、梁朝伟等演员,也是经过多年打磨,一步步成为行业的标杆人物。

在王晶的观念里,真正的“顶流”就得像刘德华那样,即便一开始觉得自己唱歌、演戏不够好,但通过无数次的努力,最终成为天王。

或者像张国荣、谢霆锋,从被人喝倒彩,一路摸爬滚打成为耀眼巨星。

可现在呢,姜涛的走红之路完全是另一种模式。

2018年,19岁的姜涛参加ViuTV选秀节目《全民造星》,一路过关斩将拿了冠军,随后以男团Mirror成员身份出道。

和以前的艺人不同,他走的是“养成系偶像”路线。

刚开始靠一张清秀的脸蛋和讨喜的亲和力吸引粉丝,然后通过不断地曝光,和粉丝频繁互动来维持热度,至于业务能力,好像并不是最重要的。

可是自从出道之后,身材就像吹气球似的明显发福。

媒体形容起来那叫一个毫不留情,什么“圆封不动”“圆碌碌的身形,像极了企鹅”,这些词儿一出来,画面感立马就有了。

可就是这么一位业务能力被吐槽到不行的艺人,却有着让人惊掉下巴的影响力。

每年生日的时候,铜锣湾简直就像被施了魔法,粉丝们那疯狂劲儿,简直能把天给掀了。

他们大手一挥,包下公交广告、商场LED屏,还租用双层巴士满大街跑着宣传,那场面,灯牌闪耀、大屏滚动。

这一折腾,交通堵得水泄不通,钱花得如流水,公共秩序也被搅得一团糟。

王晶的愤怒不仅针对姜涛个人,更是对这种行业价值颠倒现象的抗议。

当"点赞当实力"成为新规则,当资本可以绕过专业标准直接制造"顶流",老一辈电影人坚守的行业伦理和艺术标准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模式下,衡量一个艺人的价值,看的是粉丝有多少、社交媒体上互动量高不高、能赚多少钱,而不是专业评委的认可,也不是大众普遍的叫好。

这也就难怪王晶会发出“现在捧出这样水平的‘顶流’,内地十三亿人都得笑话香港”的感慨了。

在传统娱乐产业中,艺人需要通过作品积累口碑,逐步获得行业和观众认可。

而当下"数据至上"的娱乐工业则完全颠覆了这一逻辑。

姜涛所在的Mirror男团及其背后的资本方,深谙互联网时代的造星法则——通过选秀节目制造话题,利用社交媒体放大声量,再以粉丝经济收割市场。

在这种模式下,艺人不再是"演员"或"歌手",而成了"KPI承载体"。

流量不再是艺人成功的自然结果,而成了从一开始就追求的终极目的。

王晶敏锐地指出:"过去,流量是结果,现在,流量是目的"。

而且粉丝文化的极端化也是这一现象的重要推手。

姜涛的粉丝群体中有大量"师奶粉"(年长女性粉丝),她们将姜涛视为"奶奶辈喜欢的大胖孙子",不惜重金为其应援。

这种情感投射已经超越了对艺人作品的欣赏,演变为一种近乎狂热的身份认同。

每年姜涛生日时铜锣湾的"应援盛况",本质上是一场粉丝自我价值的集体展演——通过消费能力和组织能力证明偶像(同时也是自己)的存在价值。

当王晶看到"铜锣湾街头灯牌闪耀、大屏滚动播放、公交车身换上头像广告"的场景时,他看到的不仅是姜涛的人气,更是一个扭曲的、以数据代替实质的娱乐生态。

当资本发现可以通过包装偶像、制造话题快速获利时,投入资源打磨优质内容的动力就会减弱。

王晶感慨:"早年间出道的港星有喜剧之王周星驰、两位影帝刘德华和梁朝伟,哪一个明星单领出来都能挑起半边天"。

反观当下,香港娱乐圈青黄不接,新生代艺人大多如姜涛般"业务能力没跟上,外形管理也没跟上",导致"观众的审美早就被这类'速食偶像'磨平"。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王晶的"炮轰"虽然方式粗暴,却不失为一次迟来的行业警醒

正如某篇评论所言:"王晶这把火,烧得很猛,也很痛快。但烧过之后,能留下什么?也许不会改变什么,但至少,它提醒了我们:别让娱乐圈,真的变成只剩'圈',没有'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香港   男团   发文   难听   艺人   娱乐圈   导演   偶像   粉丝   资本   能力   业务   行业   凌晨   王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