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点映,我看完了。
下午两点零五分场,125分钟时长。
当片尾曲小虎队的《爱》响起时,我也忍不住跟着屏幕两侧的手语手势,学起了手语。
此刻我的内心,震撼感动中,又有几分确认,国庆档最大黑马,应该已经出现。
国庆档前两天的票房战局,多少有些让人意外。
进入国庆档第二天,老片《731》的票房一度超过了所有新片,占据单日第一,直到晚间7点左右,豆瓣7.4分的《志愿军3》才再度出现在票房第一的位置,3天累计票房达到2亿。
而豆瓣评分均为6.5分的《刺杀小说家2》和《风林火山》,则分别在两天里拿下1.1亿和3300万,排在单日第二和第六位。
豆瓣6.9分的《浪浪人生》3天拿下8500万票房,暂居单日票房第四。
而暂居国庆档新片评分第一的《毕正名的证明》,虽然豆瓣拿下7.6分,但两天累计票房1500万左右,看来有可能成为国庆档的遗珠之憾。
这个稍显安静的国庆档,需要加大点声量了。
而这个任务,可能就要落在《震耳欲聋》的身上。
虽然10月4日才正式上映,但影片首日点映票房,已破1600万。
最重要的,是口碑。
影片不仅对准社会现实,在犯罪类型中,直面很少有人关注的聋人反诈,成为首部深度聚焦聋人定制骗局的作品。
更可喜的是没有消费苦难,而是难得不把聋人当悲情符号,“而是有欲望、会耍小聪明的活人”。
结果就是,后劲太大了。
电影部分取材于CODA律师张琪(聋人家庭健听子女)的真实从业经历,也借此告诉观众,当聋人遭遇诈骗时,因为无法言语,比正常人要难得多的维权之路。
以及一个令人震撼的数据:我国听障人士超过2700万,全国现有律师83万人,却只有20名专职手语律师。
电影没什么热闹的噱头,但在安静中传递出的现实的力量,震耳欲聋。
一句话概括整部电影剧情就是:一个CODA律师,打的一场聋人反诈案。
故事开场,听障家庭出身的健全人李淇(檀健次饰),年少时因为父母的残疾备受嘲笑。
成年后,他成了一名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律师,拼命逃离那座哑巴楼,却还是因为一起诈骗案,被委托去做了听障人群的援助律师。
这是全片第一个案件,真正的重头戏聋人反诈案辩护,还在后面。
但这个案子能让我们看清李淇是个什么人:一个有血有肉带着人性灰色的律师。
比起公平正义,此刻的他更想在律师界出人头地,想从街边律师所搬到高大上的32楼。他此时相信的是:“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是弱肉强食。”
为 张小蕊(兰西雅饰)哥哥打这场官司,也不是为了正义,是为了扬名。
案件中,听障男孩张小晨深陷金融诈骗案,被诈骗团伙上门暴力追债。
为保护妹妹张小蕊,情急之下把正在施暴的一人捅成重伤。
第一场官司赢的太漂亮了,从苦心搜集证据,到最后法庭辩论反戈一击,也一举将男主送上高峰。
他得以往更高的楼层走,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律所。
但也令他一度在名利熏心下,站在了听障群体的对立面。
这个案子,就是一桩专门针对听障群体设计的诈骗案。
但故事反转在于,这个一开始一心爬出底层、戴假表扮精英的律师,
最终却在玩具厂的聋人们被骗后,为帮他们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赌上一切,包括自己的名声,去完成一场几乎不可能赢的背水之战。
李淇的良知为何被唤醒?
又将如何运用自己的规则智慧,为听障受害者维权?
为讨回公道,不惜赔上自己的声名,他的结局又会如何?
最后的胜局背后,又有怎样的秘密武器和反转?
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
只能说看完《震耳欲聋》,我内心对监制饶晓志和导演万力组成的主创团队,心怀一份敬意。
与大多数商业片不同,《震耳欲聋》的核心,在现实主义的构建上。但电影又拍得很好看。
它保持着精巧的结构设计,在扎实的现实基础上,拉满了沉浸感和悬疑性。
单就故事来说,《震耳欲聋》的高能反转,尤其是最后将王砚辉饰演的诈骗团伙恶老板送进去的那个关键反转,绝对是同类电影中的高水准。
同时,主创还通过感官和情绪双重调动,给足我们沉浸感。
那场备受好评的电梯争论戏,完整长镜头配合逼仄环境,营造出极强的临场感。
打赢法援官司之后平步青云的李淇,开始放弃律师的本心,昔日助理小汤愤然辞职。
他们在电梯里那场争论是坚持公平正义还是先吃饱饭的片段真是振聋发聩。
整场戏在狭小的电梯间完成,镜头、走位和表演必须完美配合,不然就是一团乱。
结果,三者配合几近完美。
檀健次和王戈不是原地站桩输出,而是小汤先冲进来,用手挡住将合上的电梯门,走出电梯又不甘心地折返继续争辩。
手提摄影的镜头始终跟着演员的走位,让观众们完全沉浸在两人的争论里,跟着他们思考,为他们揪心。
双方从面红耳赤到最后不欢而散,各自的价值观展露无遗,李淇让小汤别这么幼稚,“弱肉强食是世界的规则。”还说自己不帮人有错吗?
小汤却告诉他:公平和正义才是世界的法则。
最后一个镜头也很妙,李淇站在电梯里关门继续往上走,小汤则被赶出电梯,也说明他从未进入也没想进入这个32层的世界。
镜头完美,演员情绪的高能输出更成全了这场高光戏。
有趣的是全片另一处经典镜头,也是发生在这两位之间。
小汤辞职后,李淇决定破釜沉舟,为被骗的听障人群讨回公道时,又回头去找小汤,屋檐下他们寥寥数语就完成和解,李淇撑伞为小汤遮雨一同离去。
此时的雨夜一片灰暗,他们撑的伞却是红色,观众看着他们在红伞下一路前行再度并肩作战,就一个字:燃。
当然还有电影中的多场庭审戏,都很不好拍,但导演却能用镜头牢牢抓住观众,还能够保持悬念,紧张感压得人喘不过气。
万力作为一名新人导演,首次执导长片,完成度惊人,我认为他已锁定明年金鸡奖一个新人导演提名。
除了镜头语言,让我欣喜的还有电影的叙事节奏。整个节奏非常克制,有不少笑点,但绝不低俗,有泪点,但不是刻意的煽情。
叙事基本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直到大结局男主激情申辩赢回公平,但又把自己挣来的名声都送了回去,我们的情绪,被牢牢掌控在导演手中。
电影融合了现实主义的骨架、添入了戏剧张力的血肉,还融入了对听障人士真心关切的内核。
有笑有泪,还有动人的温度,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牛的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电影了。
电影能有这样的力道,演员表现是一大关键。
最关键的,是扮演全片核心人物的,檀健次。
他饰演的李淇,是一个层次极丰富的角色。
他是站在“有声和无声”两个世界中间的人,几乎要为名为利而生,却最终幡然醒悟。
正是这种矛盾感,赋予了角色巨大的戏剧张力。
开场时,他带着职业律师的算计与精明出现,眼神里尽是想往上爬的野心。
全片前半部分李淇一直在向上走,但却是不断失去的过程,失去了原则,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本心。
而到了影片后半段,他看似在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最后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其实对他的内心来说,反倒是不断得到的过程。
檀健次把角色的弧光演得很完整。
演得最好的,我认为有两场对白戏。
第一句,“可是明明我听得到啊。”
这场戏中,李淇在拉着张小蕊却被热心群众围殴中,最终崩溃地说,从小受到的歧视和霸凌并不比真正的听障人士少。那种巨大的憋屈,仿佛把台词说进观众心里。
也让人真正明白他说的,“我每一天都在说话,可没有人听见”。
第二句,“我想过得好一点有错吗?”
这场戏,就是全片名场面电梯戏。
尤其是那短短几秒钟的犹豫,檀健次演得太好,太生动了。
就像内心两个小人在拼命打架,理性和欲望在互掐。
整部《震耳欲聋》的高潮,也来自檀健次。
那场最后法庭上边打手语边说辩护词的高潮戏,檀健次每一个手势、每一句申辩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染力。正是这充满力量感的表演,真正实现了“震耳欲聋”。
这场戏最大的难度 ,是檀健次嘴里说的与手语打的,内容是不一致的,连原型律师都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檀健次做到了。
配以镜头语言和戏剧张力的累积,这一幕被无限放大,成为《震耳欲聋》最大后劲的组成部分。
除了檀健次,兰西雅在片中的表演,也堪称精彩。
《向阳·花》中她就有出彩的肢体语言表演,但这次多了几句台词,而她每一次的发声,都特别令人心痛。
特别是张小蕊在开篇向李淇求助,只需要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她的泪水就足以打动观众。并让观众更加认识听障群体:听障、贫困、哥哥入狱,但一切都没扼杀她身上那股向上的生命力。
我认为她就是天生的演员,并正在成为实力派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还有潘斌龙,这位喜剧出身的演员,越来越成为草根角色的代表,老马那句“我想多挣点钱,去一个好一点的养老院,我不想一个人死在家里”,又打动了多少人?
最后还要提一句王砚辉老师,他和檀健次角色的较量,有各种埋线,各种冲突,各种挖坑和反转,很精彩。
而最后看到王砚辉的角色又被关起来了,可太对味了。
其实《震耳欲聋》最大的看点,不仅在于剧情,还在于后劲。
因为作为观众,虽然我们看懂了一切,但却难以回答,电影里出现的问题。
对这三个无解的问题,我也深思熟虑,却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第一个问题,盲人群体轻易被熟人诈骗,有错吗?
电影里王砚辉有句台词:“这个世界啊,贪的人太多了,骗子不够用。”
无论在《震耳欲聋》的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中。
看到聋人被骗,被诱导买理财,后期被上门收房,威胁,都看得人无比揪心。
但为什么盲人群体这么容易被熟人诈骗?
电影的原型人物CODA律师张琪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聋人之间也有好人坏人,会互相欺骗、尔虞我诈,也会抱团取暖、互相帮助,有很强的复杂性。”
抢聋人们房子的是聋人黄毛,诈骗团伙头目是CODA。
现实中很多针对聋人群体的诈骗案,就是聋人骗聋人,CODA骗聋人。
有人会说片中的盲人为何如此好骗?
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并不是聋人天生不爱和听人世界交往,而是听人的世界鲜少给聋人留出位置。
所以片中诈骗人员举办的“年会”,可能是聋人们为数不多可以认识新朋友,能找到归属感的场合。
越是如此,他们对熟悉的聋人和CODA的信任就越发毫无保留。
结果更使得他们极易成为诈骗团伙目标,导致“一骗骗一伙”的悲剧。
毕竟一场骗局最重要的就是获取信任,而想要建立跟听障人群的信任,可能只需要会手语。
电影中的聋人吴姐,对这场为聋人量身定制的骗局深信不疑,甚至带动身边的其他聋人朋友不断加注最后血本无归。
儿子怪她太贪心才会被骗。
但吴姐想要一个金镯子,老马想进好的养老院,张小晨想让妹妹上学有学费,他们只是想过上好点的日子,有错吗?
第二个问题,社会运行的法则,真的是强者生存吗?
电影中,还有一个穿心的拷问,出自李淇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则就是利益交换,强者生存”。
但这个社会运行的法则,真的就是强者生存吗?
片中李淇总时不时地提到32楼,因为那是他梦想的具象化,从职场新人到律界精英,32楼是他攀登的巅峰,是他能“大声说话”的舞台。
可是当他真的完成升级,李淇原来经营的小律所里唯一的员工——万年法考复读生小汤,却指着鼻子告诉他,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则是公平和正义。
但“你相信公平正义吗?”“小时候也许是信的”“什么时候开始不信了呢?”“我也不记得了”。
人性的复杂和拉扯,在李淇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最终他找回了自己,但现实世界的众人呢?
第三个问题,这场无声的战役,能震耳欲聋吗?
对于听障群体们来说,反诈面临的,就是一场场无声的战役。
他们面临的不只是信息壁垒、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入困难的问题;还受困于人性。
想要突破阶级壁垒的不只是李淇,还有电影中众多上当受骗的听障人群。
就像吴阿姨悔恨交加中用手语打出的那句:听障人群想要过得好一点,有错吗?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无力是生活的常态。听障人士更是如此。
“想过得更好”没任何错,但却常常成为人性弱点,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更难的是,听人世界依然普遍对聋人存在误解,甚至连他们群体的名字都叫不对,依然称他们为“聋哑人”而非正确的称呼“聋人”、“听障人士”。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犯罪片。
它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我们看到现实世界中,盲人的困境和希望。
我们需要《震耳欲聋》这样的电影,也需要影片大结局檀健次振聋发聩的台词。
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置身其中。
影片结局,当人们终于等来了迟来的正义时,镜头逐渐拉高,最后镜头跨过光鲜亮丽的高楼,对准了聋人们的老房子。
现实中,我国听障人士超过2700万,但全国只有20位左右为听障人士服务的专业手语律师,听障人士在遭遇诈骗时面临巨大的维权难题。
影片大结局,小汤变成了汤律,李律暂时变成了小李,而被骗的听障人士盼到了想要的公平正义。
虽然结局梦幻,但我却很喜欢这个结局,因为它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期盼。
电影散场时,我想到了李安导演曾说的一句话:
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在黑暗里检验一遍,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面对生活。
正义从不是无声的,现实中的“震耳欲聋”,就让电影散场后,所有人,一起去实现。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