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环状的,怎么能雕琢成秦始皇手里,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这小小的一方印章,蕴藏着巨大的权力,从秦朝开始就被看作是国家的代表。

它像历史书一样,记录了朝代的兴盛和衰败,也承载着人们对权力的渴望。

最初,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玉石,经过无数波折,最终变成了皇帝权力的象征。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变幻,王朝更迭,权力争斗。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困苦。在楚国的荆山一带,有个名叫和氏的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意外捡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

这块石头外表很粗糙,一点光泽也没有,普通人看来没什么特别。但和氏却深信这石头里面藏着无价之宝。

他非常高兴,把石头带回家里,每天都擦拭它,非常爱惜。和氏把这块石头当成了宝贝,小心翼翼地保管起来,希望能解开这石头中的秘密。

他沉迷于那块石头,田里的活也不好好干了。父母多次劝说也没用,他坚信这块石头一定价值连城。

父母看他这样痴迷,就建议他把石头献给楚王。或许能因此得到赏识,过上富裕的生活。

希望这样能让他清醒一点,不再执迷不悟。和氏听从父母的建议,怀抱希望把石头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找来玉匠们进行鉴定,这些工匠只懂得普通的玉石,根本分辨不出这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的价值,所以断定它是假的。

楚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和氏欺骗了他,就命人砍掉了和氏的左脚。

信息来源:《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和氏满怀希望却遭遇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和氏含冤负屈,却仍不放弃,坚信自己没有看错。

几年后,楚武王登上了王位。和氏没有放弃,带着那块璞玉再次来到王宫,期盼新君能够英明决断,辨别真伪。

然而,楚武王仍然轻信玉匠的挑拨之语,认为和氏是老调重弹,故伎重演。

结果,楚武王如同之前的君王一样,认定和氏欺骗了他,再次下令,残酷地砍去了和氏的右脚。

和氏失去双腿,心中无比悲痛,他抱着那块宝玉,在楚国的宫殿外面,不分白天黑夜地流泪。

他的眼泪像泉水一样涌出,长时间的哭泣,泪水几乎完全浸湿了怀中的石头。

和氏的遭遇和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上天,他的行为也展现了他对宝玉的珍视,这份执着令人动容。

和氏璧的传奇诞生

后来,楚文王登上了王位,听说了和氏献玉的故事,心中十分好奇。他下令手下把那块石头找来,想一探究竟。

楚文王还专门找来了见多识广的玉石工匠,让他们仔细鉴定这块石头。

这一次,玉匠们有了新的发现,他们终于发现了这块其貌不扬的石头蕴藏着不同寻常的秘密。原来它真的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

他们非常仔细地去掉石头外面粗糙的外皮,就好像对待易碎品一样,生怕弄坏了里面的宝贝。随着石皮脱落,露出了里面像水晶一样透亮,像美玉一样温润的宝玉。

楚文王看到后特别高兴,知道这块石头确实是世上少有的宝贝,非常难得。

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对农夫的敬意,他命人把这块石头雕刻成玉璧,同时为了纪念那位坚持不懈、意志坚定的农夫,把这块玉璧取名为“和氏璧”。

信息来源:《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和氏璧在楚国皇宫中被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许多年。

然而,随着楚国的国力逐渐衰退,和氏璧也开始了四处漂泊、命运多舛的历程。

和氏璧的辗转流离与完璧归赵

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和氏璧几经辗转,最终被赵国得到。赵惠文王把这块玉璧看作无价之宝,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宫里。

消息传到了秦国,秦昭襄王非常想要这块稀世珍宝,就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谁都知道秦国富强,十五座城池价值连城,可见秦昭襄王对和氏璧的渴望程度。

赵国非常清楚秦昭襄王的真实意图,认为所谓的交换不过是想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和氏璧。

为了维护国家的颜面,赵国让脑袋灵光的蔺相如去秦国,专门处理和氏璧的交换事宜。

蔺相如很清楚这次出使的危险程度极高,但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承担起这份重大的责任。他决心捍卫赵国的利益,绝不让秦国的阴谋得逞。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将会尽全力完成任务。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发现秦昭襄王并没有真心想把城池割让给赵国,他心中暗想对策。

蔺相如于是装作真诚的样子,声称和氏璧上存在一个细微的瑕疵,只有他才能辨认,并且主动提出要指给秦昭襄王看。

秦昭襄王没有识破蔺相如的计谋,相信了他的说法,便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放心地交到了蔺相如的手中,想让他指出瑕疵。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快步走到大殿的柱子旁边。他毫不客气地指责秦昭襄王不讲信用,违背承诺。

他声音洪亮,义正辞严地表示,如果秦王胆敢使用强硬手段抢夺和氏璧,他宁愿将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玉砸碎,与玉石一同毁灭。

信息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话是:“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他的话语充满决绝,展现出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决心,让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慑。

秦昭襄王被蔺相如的气魄镇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不敢轻举妄动。蔺相如抓住机会,要求秦昭襄王先斋戒沐浴,用最庄重的礼仪来迎接和氏璧。

与此同时,蔺相如暗中安排人手,悄悄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以防万一。这是一场胆识与智慧的较量。

最终,蔺相如依靠过人头脑,完整地将和氏璧送到了赵国。他的这一壮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

“完璧归赵”的故事也因此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象征智慧和勇气的经典典故。蔺相如也因此被后人所敬佩,他的名字也与这段佳话紧密相连。

秦始皇与传国玉玺的诞生

秦国势力不断扩张,实力逐渐超越其他诸侯国,最终实现了六国的统一。因此,珍贵的和氏璧也归秦始皇所有。

秦始皇极其珍视这块被视为承载天命与至高权力的宝玉,他希望将它雕琢成一枚印玺。

这枚印玺将代表秦王朝的统治,象征着秦始皇的无上权威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希望这枚印玺能见证秦朝的繁荣昌盛。

最终,和氏璧被精心雕琢,成为传国玉玺,承载着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亲自在珍贵的和氏璧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句话,并将它正式命名为“传国玉玺”。

信息来源:《史记正义》引崔浩之言:“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

这八个字象征着秦始皇渴望国家长久安定,同时也赋予了玉玺一种神圣的意义。这也在向天下宣告,秦王朝是天命所归的,是具有统治合法性的王朝。

这枚玉玺自此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代表着皇帝的正统地位。

从那时起,传国玉玺便不再是一件简单的物品,而是一种政治符号,成为历代王朝更迭中争夺的重要目标。它代表着皇权的象征,以及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和氏璧   玉玺   秦国   秦王   楚国   宝玉   印玺   环状   价值连城   玉石   手里   石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