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岁王大爷,每天爱看电视,临睡前总说“懒得刷牙了,明天再说”。老伴几次催促无果,他还不以为意:“都活这么多年了,怕什么!”
可没想到,三个月后,王大爷嘴里不时泛起异味,食欲渐差,还总觉得牙龈肿胀。去医院一查,医生眉头紧锁,沉声说:“王大爷,您的牙齿和全身可都在给您敲警钟。”

刷牙,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很多人都在随意对待。尤其是晚上,嫌累、怕冷、心想“少刷一次无妨”,结果,却无形中给了病菌可乘之机。
刷牙只是关乎口气清新吗?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刷牙入睡,带来的不只是口腔问题,还可能埋下更大的健康隐患。
你是否也有过“偶尔不刷牙也没有事”的念头?或许本文的内容,会让你颠覆对这一小习惯的认知。长期不刷牙睡觉,对身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又该如何科学护齿?我们一起揭开答案!
很多人觉得,刷牙只是为了清洁口腔、去除口气,不刷一两次影响不大。但权威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73%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炎症。
中日友好医院口腔科研究发现,长期不刷牙者牙周病发病风险提升2.3倍,且有较大概率波及心脏、肾脏健康。

为什么不刷牙影响的不止是牙齿?这是因为口腔内细菌夜间繁殖更快,每晚不刷牙,就像让细菌“彻夜开派对”,形成的牙菌斑和牙石不仅腐蚀牙龈,还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哈佛大学的相关研究指出,慢性牙周炎可能使中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2-18%,尤其是60岁以上、基础健康较差的群体影响更为突出。
除此之外,英国爱丁堡大学2022年一项纳入4600名老年人的追踪调查显示,坚持每晚刷牙的人7年内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减少16.4%,可能与牙菌斑毒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一项中华口腔医学会的调研同样证实,牙齿不好,消化、营养吸收以及免疫水平都有明显下滑。

看似“偶尔为之”,一旦养成习惯,三个月、半年下来,身体可能出现连锁反应:
口腔健康直线下滑。不刷牙,牙菌斑堆积会在48小时内逐步形成牙结石,牙龈红肿、出血、口臭更明显,严重时出现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协和医院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牙齿缺失与夜间卫生习惯有显著相关性,持续不刷牙者牙齿缺失率高达33.2%。

心脑血管风险上升。细菌释放的炎症因子可通过牙龈进入血液,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中国预防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指出。
牙周炎患者发生心梗、中风几率分别增加13.9%、9.6%,不少患者连累及糖尿病、慢性肾功能损害,健康警示不容忽视。
有研究已关注到“口腔—大脑轴”的关系。牙菌斑中的细菌毒素有可能随着血流影响大脑。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研究称。
口腔卫生差使老年人认知障碍风险提升12-16%,口腔健康不良引发的全身低度炎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疾病密切相关。
刷牙简单,却容易被忽视。想要守住口腔第一道防线,坚持“三件事”很关键:
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晚上睡前刷牙尤为重要。可选含氟牙膏,刷够三分钟,重点清洁牙缝和舌苔。多数研究建议,“巴氏刷牙法”更能保护牙龈、减少细菌残留,牙刷与牙齿成45度角,画小圈方式清扫,再用牙线配合。

保持牙刷干净,每月更换牙刷。潮湿易产生细菌,长期不换反而“越刷越脏”。牙线、冲牙器辅助,能有效减少牙缝残留和牙结石。
坚持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齿问题。发现牙龈红肿、刷牙出血、口腔异味等异常要尽早就医,以免酿成大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尤其要做好口腔清洁,因为慢性炎症会加重原有疾病进展。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指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老年心血管疾病与口腔健康相关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