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开学季全国多地疾控发布提醒,手足口病进入秋季高发期。多位南方地区儿科医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手足口病是丙类传染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
“南方地区在9-11月会迎来秋冬季手足口病流行高峰,家长和托幼机构开学季需高度重视、科学预防。”8月29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郑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造成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为自限性疾病,5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中招。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型别众多,感染一种肠道病毒并不能保护小朋友抵御其他型别感染,因此容易发生再次感染。
手足口病如何传播?8月29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主任胡君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肠道病毒主要通过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日常生活中,可通过飞沫传播,即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含有病毒的飞沫会进入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会被感染。此外,直接接触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如果接触到患者的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等体液,或是被患者污染的物品(毛巾、水杯、玩具、餐具、衣物等),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也容易导致感染。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小朋友们共同生活,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就更大。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主任胡君正在看诊。受访者供图
“手足口病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感染后会出现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郑鑫表示,有部分病例皮疹不典型。少数患者感染后出现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损伤的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虽然手足口病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但预防措施对于减少传播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至关重要。小朋友们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快乐成长和学习游戏,因此我们要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为开学季做好准备。”胡君提醒,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最有效保护办法。日常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幼儿园和家中常通风,定期进行必要的消毒工作。
“如果孩子已经有手足口病症状,要及时就医,勤洗手、戴口罩、尽量少接触其他人,避免相互传染。家长居家护理的核心是缓解孩子发热、咽痛、疱疹等症状,保证营养休息;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等用开水烫洗或暴晒消毒,避免病毒残留导致家庭内传播;密切监测病情,警惕并发症。”胡君解释,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做好以上护理并遵医嘱用药,多数孩子可顺利康复。期间家长也需做好自身防护(接触孩子后洗手、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