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高层准备8月进行新一轮贸易谈判之际,美媒爆料,一名美国商务部工作人员在中国被限制离境。而几个月前,富国银行一位华裔高管毛晨月也遭遇了类似情形。这些事件,看起来是“个案”,实则早已不是简单的人员纠纷,而是中美博弈的一部分。
据《纽约时报》和多家美媒报道,这位被限制离境的美国商务部工作人员,是一名华裔男性,今年4月从成都入境时被中国方面拦下。据称,他在申请签证时隐瞒了“美国政府雇员”的身份,涉嫌违反中方入境管理规定。中方因此依法采取措施,限制其离开中国。
这名官员后来被带往北京,并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与中方沟通。但直到现在,其具体动向依旧成谜。美国国务院已经对外表示“高度关注”,但中方并未对外披露更多细节。
与此同时,多家美企开始重新评估对华差旅政策。一些涉及中美业务往来的跨国公司,甚至开始限制具有中美双重身份或华裔背景的员工来华,担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今年年初,富国银行一位高管毛晨月因涉及“违反国家安全相关法律”也曾被限制出境,后来虽然人已返回美国,但事件造成的震荡仍未消除。
需要注意的是,中方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并未公开具体指控内容,而是强调“依法依规处理,涉及国家安全”。换句话说,这不再是简单的签证问题,而是政治、法律、国家安全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表面上看,中美之间最近确实释放出了一些“缓和”的信号。
比如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刚刚表示中美“谈判进展顺利”,8月初还将在第三国举行面对面会谈。再比如,英伟达的AI芯片H20终于被允许出口中国市场,这被外界视为一种“科技领域松绑”的积极信号。
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另一只手却在做着完全相反的事:对中国无人机龙头大疆发起所谓“国家安全调查”,意图将其逐出国际市场;对中国多晶硅企业发起关税打击,声称其“垄断全球市场,威胁美国产业”。
对越南、墨西哥等中国产品“中转地”祭出高额关税,试图用“分层征税”方式截断“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甚至还对从中国进口的石墨产品征收高达160%的关税,将“新能源战”升级到稀土之后的新战场。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双轨策略”——一边谈合作,一边防你;一边释放橄榄枝,一边加固铁丝网。说白了,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没有变,那就是全面遏制中国崛起。哪怕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点“松动”,也只是策略上的调节,而非态度上的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中方限制美国官员离境,自然也就有了更复杂的含义。过去中美之间的博弈主要集中在贸易、科技、地缘安全这些“硬碰硬”的领域。但随着摩擦持续升级,双方开始将“人”作为新一轮交锋的切入点。
这并不是中国首创。早在2020年,美国就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员工采取限制措施,尤其是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员工,多人被调查、遣返甚至长期监视。
2020年开始,中国反制力度明显增强,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反间谍法》,并在多个场合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外籍或中外籍人士的自由。
这说明一个趋势:中国也开始使用“国家安全”逻辑处理敏感问题,尤其是在对等原则上,采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应对策略。
这并非没有逻辑。在双边信任瓦解、制度差异扩大、技术脱钩加剧的背景下,任何一方都不再轻易给对方“方便”,反而更愿意用制度工具来强化底线。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不只是个别事件,而是国家层级的“战略信号”:中美都在为可能的全面脱钩做准备。
从表面上看,一个美国商务部员工在中国被限制离境,可能只是一起“行政纠纷”或“信息申报不实”的个案。但结合当前的中美博弈背景、战略脉络和近期事件频率来看,这更像是一次“战略信息”的传递。
它释放了几个重要信号:中美之间互不信任,已经触达“人”的层面,技术和供应链博弈之外,“人身安全”正成为新焦点,外交谈判虽在进行,但不代表对抗不会继续,跨国公司和双重背景人员正处于最大风险之中。
未来一段时间,这种事件还可能频发。中美之间将继续在“合作”与“反制”之间博弈,边谈边斗的格局不会轻易改变。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冷静,不被表面的“松绑”或“紧张”所误导,看清楚大国战略之间的真实走向——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拉锯战,考验的不只是智慧,更是耐心与战略定力。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