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蒙溪河遗址群现世:“非洲单一扩散论”能否被改写?

一、遗址揭晓:改写四川考古空白

#我的宝藏兴趣#2025 年 3 月 31 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的 20 项项目,其中四川资阳蒙溪河遗址群以 “距今 8 万 - 6 万年连续文化遗存” 登顶榜单首位。

这处因洪水偶然现世的遗址群,不仅刷新了四川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空白,更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科学》认证的 “全球学界重新评估东亚地位” 级成果,成为现代人起源研究的关键坐标。其核心价值在于:该遗址首次实证东亚大陆在距今 10 万 - 5 万年并非 “人类活动空白地带”,为打破 “非洲单一扩散论” 提供了关键物证。



二、旧论溯源:“非洲单一扩散论”对东亚人群起源的描述

传统“非洲单一扩散论”认为,现代人(智人)起源于非洲,约在距今6万年前开始向全球扩散,并在迁徙过程中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区的古老人群,如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亚洲的丹尼索瓦人及东亚本土古人类。对于中国人的起源该理论描述为非洲智人沿“南方路线”(阿拉伯半岛→印度→东南亚)在6万年前进入中国南方,随后向北扩散至四川盆地及黄河流域。此前东亚地区的古人类,如北京猿人、元谋人等因未演化出与现代人相近的体质特征,被认为在末次冰期(距今约10万-5万年)因环境压力而灭绝。

这一过程中,东亚本土人群被描述为“完全被替代”,非洲智人未与其发生显著基因交流,技术文化也被视为“外来输入”,如最古老的石器剥片技术——勒瓦娄哇石器技术。而四川及周边地区被视为现代人扩散的“空白地带”,因缺乏距今10万-5万年的连续考古证据,被推测为非洲智人抵达后才开始出现现代人类活动。

“非洲单一扩散论”认为的现代人迁徙路线


然而,四川资阳蒙溪河遗址群的发现(距今 8 万 - 6 万年)直接冲击了上述理论框架。

三、遗址现世:多样物证呈现

蒙溪河遗址群位于四川资阳市雁江区与乐至县交界处。这里处于沱江中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人类生存。2021年9月,一场洪水冲垮了五一水坝及附近河岸,冲刷出来一些乌木和动物化石。该区域此前曾发现旧石器时代鲤鱼桥遗址(距今6000年),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推测该遗址可能为同一文化系统的延续,由于遗址所在地五一水坝位于蒙溪河下游,因此考古专家将它命名为蒙溪河遗址。

蒙溪河遗址位置


2022-2023年,因遗址位于蒙溪河水位线以下,面临水患威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团队只得采取围堰排水、防护堤坝等措施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出土了3.1万件以硅化木为原料的小型石器工具,如小巧玲珑的刮削器、凹缺器等,这些石器与南方其他地区的大件砾石石器不同,呈现华南地区罕见的“小石器文化传统”。

所谓的硅化木是远古树木被埋在地下后,其有机质成分木质纤维在数千万年的地质作用下逐渐被二氧化硅等矿物质替换形成的化石状态,保留了树木的原始形态和结构特征,具有石头的硬度等特性。资阳地区缺乏传统加工石器的燧石、石英石、黑曜石等资源,因此容易剥片的硅化木就成为当地远古人类制作石器工具的主要原料。蒙溪河遗址中超过95%的石器就是以硅化木为原料制作的。


蒙溪河遗址出土的各种硅化木石器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18万件动物骨骼,涵盖象、犀牛、熊、鹿、鱼类、鸟类等,首次揭示旧石器时代人类对水生动物和食肉类动物的系统性利用。得益于蒙溪河水体饱水环境隔绝氧气的密封保护,一些数万年前的有机物也比较完好的保存到现代,6.3万颗植物种子,包括葡萄、核桃、橡果等,其中核桃为全球旧石器遗址中最早的遗存记录,接骨草、筋骨草等疑似药用植物可能反映早期的医学萌芽;2000 余件木器和骨器,其中一些木器、骨器上有平行线、交叉线等疑似刻划符号,这是地区东亚最早的系统性有机材料加工证据。


蒙溪河遗址群出土的木器


通过碳-14、光释光等测年技术检测,确定遗址主体年代远远早于鲤鱼桥遗址(距今6000年),为距今8-6万年,处于现代人起源关键阶段,证明四川盆地至少在8万年前已有具备复杂技术能力的现代人活动,且未出现文化断层,不存在所谓的空白期。遗址出土的硅化木工具、动植物资源利用证据,如核桃、药用植物等,显示,该人群已发展出适应南方环境的“广谱经济模式”,技术特征与非洲石器传统——勒瓦娄哇石器技术无直接关联,支持东亚独立演化路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在展示从濛溪河遗址出土的象牙


四、遗址扩展:跨流域网络与多维证据链

2024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对蒙溪河遗址启动主动性发掘,首次系统性调查周边区域。考古队在沱江流域25公里范围内新发现70余处同类型遗址;在涪江流域100公里外新增30余处同类遗址,它们全部使用硅化木加工石器,构建了跨流域的硅质岩小石器遗址群。


蒙溪河遗址群出土的动物化石


至此蒙溪河由单一的遗址点扩大为100余处遗址点的大型遗址群。经光释光等测年技术检测,这些遗址的存在年代上限距今10万年,下限距今5万年。这些石器的加工方法传承了广西百色盆地遗址群(距今80万年)的砾石石器的“直接修形加工”技法,同时又与河北泥河湾盆地遗址群(4.5万年)为代表的华北小石器的“锤击法打制”技术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原料选择硅化木,且具有更为复杂的功能分区,如石器加工区、动物消费区及疑似火塘等功能分区,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四川地区的古人类就具备了复杂社会组织结构。


蒙溪河遗址群分布及勘探现场


蒙溪河遗址群出土的植物种子


在发现的火塘、烧骨堆及烧黏土块等用火遗存中,含剑齿象、犀牛等大型动物的头骨碎片,这是东亚最早系统性用火加工食物的实证。在一些遗址点首次发现了鸟类骨骼、龟鳖甲壳、熊、虎等大型动物的集中处理区域(考古学称为动物消费区)。显示古人类对水陆空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将旧石器时代的食物“广谱革命”革命提前至8万年前。

此外这些遗址也同样发现了较多的木器、骨器,其中木器是国际罕见地对早期木质材料利用的实证,它们和大量骨器共同显示了东亚古人类对有机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多样化的资源利用策略。2024年的发掘同样出土了较多在石头、动物骨骼、植物果实上的刻划痕迹,部分痕迹遗物成组成排分布、结构比较复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还发现了穿孔的熊趾骨等动物化石和橡果,并发现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赭石。负责本次发掘的专家郑喆轩表示,这是在中国、东亚地区首次集中、系统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展现了东亚古人类意识及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蒙溪河遗址群出土的刻画痕迹的各类遗物


五、理论冲击:挑战“非洲单一扩散论”

非洲起源论主张现代人约在6万年前才抵达东亚,但蒙溪河遗址群的考古发现成果却显示早在10万年前,四川的古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加工硅化木石器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打猎、捕鱼、采集野果,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而且这样的状况一直平稳延续到了5万年前,中间并不存在文化断层,也没有出现风格迥异的文化。

这些现象都表明中国现代人可能是在东亚的这片土地上独立演化而成。即使是有大规模的东非智人迁徙至此,东亚本土人群被也不可能被“完全被替代”,而应该是“二者融合”。非洲智人可能并非完全取代东亚本土人群,而是与之发生技术和基因互动,支持“多地起源”说,而非单一替代。这点在现代的基因学研究中也被证实,现代中国人体内仍然有0.2%-5%的丹尼索瓦人基因。

现代人“多地起源”说

结语:重绘人类演化图景

四川资阳蒙溪河遗址群的系列发现,以距今 8 万至 6 万年的连续文化遗存、独特的硅化木工具传统、系统性资源利用证据及象征性行为遗迹,首次实证了东亚大陆在现代人演化关键阶段的复杂人类活动。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四川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空白,更从技术传统、生存策略、社会组织等多维度挑战了 “非洲单一扩散论” 的单一替代假说,为现代人 “多地起源与基因交流” 提供了东亚本土证据链。当蒙溪河的硅化木石器、药用植物种子与刻划符号穿越万年风沙,它们诉说的不仅是古人类适应自然的智慧,更是人类演化史上多元交融的可能 —— 东亚并非现代人类扩散的 “边缘地带”,而是本土人群与外来群体共同书写演化篇章的重要舞台。这一突破,正推动全球学界重新审视现代人起源的复杂图景,为解答 “我们从何处来” 的终极命题添上关键拼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非洲   遗址   川资   智人   东亚   旧石器时代   石器   起源   现代人   动物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