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赔钱也要把粮食卖中国!美国的粮食垄断梦,如何被中国瓦解?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掌控住了整个人类的命运。”

有关这一点,美国一直深信不疑,因此,这些年里,美国始终将粮食当作重中之重,其不仅注重本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很“关心”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并企图通过粮食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而这些国家之中,自然包括了我们中国。

从种子到贸易的全链条布局

这种控制野心早在 21 世纪初就已显露,核心依托 “ABCD 四大粮商 + 孟山都种子” 的双重架构,构建起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垄断。

四大粮商与美国政府及华尔街深度绑定,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控盘。ADM 主攻物流与生物燃料研发,掌控玉米等农产品的深加工环节;邦吉在南美圈占大片农场,形成 “化肥供应 - 粮食收购 - 海外加工” 的闭环。

嘉吉凭借 400 条运粮拖船和 2000 辆货柜车垄断仓储运输;路易达孚则通过期货交易影响全球粮价。

2000 年,孟山都借访问交流之机获取中国野生大豆样本,解析出高产抗病毒基因后,在 101 个国家申请 64 项专利,从此中国转基因大豆种植陷入专利掣肘,连自主培育品种都需支付授权费。

入世初期的中国成为这种垄断策略的直接目标。当时我国大豆、玉米进口超 90% 依赖美国,国内压榨企业原料供应完全受制于外方。

2003 年,美国借大豆贸易战刻意抬高价格后骤然抛售,导致国内大量压榨企业破产,四大粮商趁机收购 70% 以上停工企业,控制了中国粮油加工 85% 的市场份额,金龙鱼等品牌的定价权落入华尔街手中。

2009 年,孟山都在广西推广迪卡 007 号玉米,凭借低成本高产量迅速占领 1026 万亩耕地,后续更通过转基因种子特性迫使农户持续依赖其农药与新种供应,试图复制大豆领域的控制模式。

2003 危机后的多元化布局

2003 年大豆危机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转向的关键节点。单一进口渠道的致命风险让决策层意识到,必须摆脱对美国粮食的路径依赖。

进口多元化成为首要突破口,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被纳入核心供应体系,通过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构建稳定的替代渠道。

这一转型在十余年后显现成效。巴西凭借适宜的气候条件与规模化种植优势,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和玉米进口来源地,澳大利亚则跃升为小麦进口第一来源国。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占比已从峰值时的 90% 降至不足 15%,玉米进口中美国份额更是跌破 10%,高粱、大麦等饲料粮进口基本实现 “去美国化”,这些品种的国际市场供应充足,可替代性极强。

贸易结构的调整直接冲击美国粮食出口格局。美国农业部 2024 年度报告显示,因中国采购量下滑,美国大豆库存连续三年攀升至 1.2 亿蒲式耳以上,玉米库存积压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价格较 2018 年峰值下跌 42%。

为保住剩余市场份额,美国粮商不得不压低价格,2024 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价较巴西同类产品每吨低 30 美元,即便扣除运输成本仍处于亏损状态,形成 “宁愿赔钱也要卖” 的被动局面。

产能与储备的双重筑牢

进口多元化的同时,中国着力锻造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通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夯实自给基础。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 18 亿亩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占比稳定在 90% 以上,确保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种植面积不缩水。2024 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1.4 万亿斤大关,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根本上切断了外部势力通过主粮施压的可能。

针对大豆等短板品种的产能提升工程持续推进。通过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推广密植栽培技术,大豆产量连续 3 年稳定在 2000 万吨以上,油料产量同步增长,自给率较 2015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

这种产能突破直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议价能力,2024 年中美大豆谈判中,中方凭借库存保障与替代来源,成功将进口价压降至心理预期区间。

粮食储备体系的完善成为应对波动的 “压舱石”。中国已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协同的储备网络,口粮储备规模保持在满足 1 年以上消费的水平,玉米、大豆等品种储备结构持续优化。

现代化粮仓建设与智能化管理全面覆盖,通过穿透式监管确保储备粮质量安全,全国政策性粮油库存大检查实现常态化。一旦市场出现供应紧张,可迅速释放储备粮与最低收购价粮平抑物价,2024 年局部地区玉米价格波动时,储备投放仅用 72 小时就稳定了市场秩序。

全链条的隐性增产革命

全谷物行动推动加工模式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型,大米加工碎米率从 15% 降至 8% 以下,小麦出粉率提升 3 个百分点,仅这两项每年就相当于新增粮食产量 200 万吨。

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的应用挖掘出资源附加值。米糠、玉米胚芽等加工副产物被广泛用于谷物油生产,2024 年这类油脂产量突破 150 万吨,直接减少大豆进口需求约 800 万吨。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成效更为显著,低蛋白日粮技术在养殖行业普及率达 60%,菜籽粕、棉粕及酒糟等替代品的使用,使 2024 年豆粕用量同比减少 1200 万吨,相应降低大豆进口约 1500 万吨。

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实现风险早处置。覆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监测网络,实时追踪粮食供需变化,结合国际市场动态形成月度分析报告。

2025 年初,通过预警提前预判美国玉米出口可能受限,中国提前与巴西签订 1000 万吨采购协议,避免了供应断档风险。

格局逆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定价

2025 年中美关税战期间,中国对美粮食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未对国内供应造成冲击,反而加速了进口多元化进程。

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粮食安全合作协议生效,进一步拓宽了大米、棕榈油等产品的进口渠道,使美国粮食的可替代性持续增强。

曾经被视为垄断工具的粮食贸易,如今已成为中国展现战略韧性的舞台。

官方信源及链接

中国经济网:《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http://www.ce.cn/cysc/sp/info/202505/02/t20250502_39353557.shtml

中国经济网:《郎咸平:食油将由美国定价 跨国粮商掐住我们命脉》
http://www.ce.cn/cysc/sp/info/201002/21/t20100221_20126633_1.shtml

人民网 - 理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930/c40531-40575537.html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2/05/content_6969899.htm

中国海关总署:《2025 年 1-7 月进出口统计月报》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202508/20250810_2576259.html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中国   粮食   美国   大豆   粮商   玉米   加工   巴西   关税   链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