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红色传承 | 砬子山抗联烈士合葬墓:三代人的接力守护

在东北方言中,“砬子”指山上耸立的大石头。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东北抗联的很多密营、根据地和活动地,都隐藏在被称为“砬子”的险要之地。在辽宁省,有一座被称为“砬子”的大山——辽北第一高峰,位于辽宁省开原市的砬子山——大山深处埋藏着一段延续80多年的抗联故事。

抗战记忆

周建华烈士墓(开原市李家台镇政府供图)

砬子山的半山腰上,一座合葬墓静静矗立,这里是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政委周建华和他的23位战友最后安息的地方。

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政治委员周建华(开原市李家台镇政府供图)

周建华,原名邓晓村,1913年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九一八事变后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周建华被任命为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政治委员,与师长王仁斋率部进入铁岭东部山区,取得了弯龙背战斗、冰砬山战斗、老龙头伏击战等重大胜利,击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下半年开始,日寇不断增兵东北,并纠集开原、西丰、清原、铁岭、梨树、东丰、海龙等七县的日伪守备队,组成“七县联防队”,对抗日联军进行疯狂“围剿”。

1937年底一个寒冷的清晨,周建华和七十余名战士在转战清原途中,在开原、西丰、清原三县交界处与敌人“七县联防队”遭遇被围。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仅有两挺机枪的三师将士毫无惧色,英勇杀敌,经过一天激战,战士们终于冲出了包围圈。

第二天,部队在砬子山北侧,又与前来增援的清原县日军守备队遭遇。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身中数弹的周建华为掩护战士们撤退牺牲,长眠在黑背岗上,年仅24岁……

接力守护

由于当时日军控制严密,村民强忍悲痛不敢声张。直到第二年开春,西南沟村黑背屯村民高福与同村人一起悄悄上山收殓烈士遗体。战斗已过半年,遗体早已难辨,周建华烈士的头颅被日军残忍割去,23位战友更是连姓名都没能留下。村民们只能怀着崇敬与悲愤,将烈士们的遗骸集中火化合葬。

烈士下葬后,当年冒死带头为烈士收殓遗体的高福扛起了守护烈士墓的重任。后来,他的儿子高士学接替父亲,每年为烈士扫墓添土。

“英雄的地不能荒”,这是高福和高士学父子二人常说的话。

高家的第三代接力守墓(开原市李家台镇政府供图)

如今,高家的第三代人——高福的孙辈高显文、高显成兄弟接过了守护烈士墓的接力棒,高显文老人还是周健华烈士事迹的义务宣传员。高显文说,“周健华烈士不是我们开原本地人,但他是因为打鬼子牺牲在这里的,是真英雄!我在老家替周政委守墓,是应当应分的,是做了我该做的!”

在兄弟二人的带动下,黑背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组成“护墓小分队”,轮流担任向导和讲解员。周健华烈士长眠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红军沟”、“烈士沟”,被列为辽宁东北抗联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成为第二批革命文化保护利用片区。

换了人间

近年来,人们重新审视砬子山的山和水,发现这里生态良好、风景奇秀,种不出庄稼的石头山是游客眼中不一样的风景。于是,李家台镇依托砬子山的秀丽山水,将特色旅游打造成当地的富民品牌。如今的砬子山,已经是附近有名的景区,被称为东北“小黄山”。守着绿水青山,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用热血滋长人类含苞欲放的花”,是周建华生前写下的愿望。如今,烈士热血浇灌的砬子山,开遍了烂漫的山花,对比战争年代的生灵涂炭,早已是换了人间。

当年烈士们拼了命要守护的,应该就是这样的日子吧。

记者 贺晓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烈士   中国   红色   三代人   开原市   清原   开原   日军   烈士墓   镇政府   铁岭   联防队   遗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