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发射时间确定,3名老航天员无缘,太空梦能否实现?

10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一则公告,瞬间点燃全网对中国空间站的关注热潮,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时间正式敲定,就在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

可在“张陆、武飞、张洪章”这三个名字背后,却藏着无数人的遗憾,杨利伟、张晓光、刘旺,这三位见证中国航天从“零”到 “一”的老航天员,再次与飞天任务擦肩而过。

他们中有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有人开创了太空摄像的历史,有人实现了中国人首次 “太空开飞船”。

如今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可这三位 “开拓者”,却还没来得及亲眼站上这片自己曾为之奋斗的“太空家园”。

发射窗口精确到分

“瞄准北京时间 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这份精确到分钟的发射计划,可不是随便定的。

航天领域里“发射窗口”就像太空的“公交车时刻表”,早一分晚一分都可能错过与空间站对接的最佳时机,而中国航天能把时间卡得如此精准,背后是数十年技术积累的硬实力。

此次神舟二十一号的乘组配置,也藏着不少“门道”,指令长张陆,是唯一有飞天经验的“老将”,曾在2022年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在太空驻留183天,熟悉空间站的每一个角落。

另外两位航天员武飞、张洪章,均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这是他们首次踏上太空之旅。

可能有人会好奇,这两位“新人”凭什么能入选?其实看他们的履历就知道不简单。

武飞在成为航天员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常年和航天器打交道,对飞船的构造、原理了如指掌。

张洪章则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擅长空间科学实验,而此次神舟二十一号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多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他的加入正好“对口”。

按照任务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不会有太长的“适应期”,将直接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大约3.5小时后就能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届时太空中将形成“神舟二十一号+天和核心舱+神舟二十号”的三船三舱组合体,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将再次进入“双乘组”在轨驻留的状态,两名乘组会完成任务交接,确保空间站运行“不断档”。

而神舟二十号乘组此刻早已在空间站做好准备,他们将像“太空东道主”一样,迎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到来,共同完成物资转运、实验设备调试等工作。

这种“无缝衔接”的任务模式,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已经进入常态化运营的成熟阶段。

3位老航天英雄的遗憾

当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名单公布时,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没看到杨利伟的名字,有点可惜,张晓光、刘旺什么时候能再上太空?

这三位老航天员,早已不是简单的“航天人”,而是中国航天从“追赶到并跑”的见证者和开拓者。

提到中国航天,没人能绕开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在太空中度过了21小时23分钟。

那一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而杨利伟的名字,也永远刻在了中国航天的里程碑上。

如今22年过去,杨利伟已经58岁,但他从未放下对太空的向往,2025年以来,他多次出现在航天科普的线下活动中。

可熟悉航天规则的人都知道,执行飞天任务前的航天员,通常会进入“封闭训练期”,极少公开露面,杨利伟频繁的线下活动,似乎暗示着他此次确实无缘神舟二十一号。

但即便如此,他的坚守仍让人动容,从“一人飞天”到“多人驻留”,中国空间站的每一步发展,都有他当年开拓的影子。

如果说杨利伟是“开拓者”,那张晓光就是中国航天的“记录者”,2013年6月,他乘坐神舟十号飞船升空,和聂海胜、王亚平组成乘组,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当时张晓光承担了关键的“摄像任务”,他操作摄像机,将王亚平在太空授课的画面清晰地传回地球,让亿万中国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太空,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名太空摄像师”。

如今当年和他一起执行任务的聂海胜,后来又担任了神舟十二号指令长,再次登上太空,王亚平更是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还执行了神舟十三号任务。

唯独张晓光,自神舟十号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飞天乘组名单中。

有人说张晓光最大的遗憾,可能是没能亲眼看看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当年神舟十号对接的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那只是中国空间站的“雏形”。

而如今的天和核心舱,无论是规模还是功能,都远胜当年,可即便如此,张晓光从未离开航天领域,这些年他一直在航天员训练中心担任教练,把自己的飞天经验传给更多年轻航天员。

比起杨利伟的“首飞”和张晓光的“摄像”,刘旺的贡献更偏向“技术突破”,2012年6月,他乘坐神舟九号飞船升空,和景海鹏、刘洋一起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的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当时刘旺承担了“手动交会对接”的任务,这相当于在太空中“开飞船”,把两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精准对接在一起,误差不能超过10厘米。

要知道,在当时,手动交会对接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新技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刘旺在地面训练了上千次,最终在太空中一次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实施飞行器姿态控制技术的历史。

可和张晓光一样,刘旺之后也没能再次飞天,当年的搭档景海鹏,后来又执行了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六号任务,成为中国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刘洋也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再次登上太空,只有刘旺,始终在幕后默默付出,参与航天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这三位老航天员,有一个共同的遗憾,他们都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起步”,却还没来得及见证中国空间站的“成熟”,如今空间站全面建成,能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能实现长期驻留,可他们的名字,却一次次缺席乘组名单。

有人说没能再次飞天是三位老航天员的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的“太空梦”其实一直在延续,因为航天事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科技   神舟   航天员   太空   时间   空间站   中国   飞天   飞船   中国航天   航天   科学实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