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十年功,台下一分钟”,可有些运动员拼了十年的荣誉,却被谣言抹得干干净净。
2021年的春天朱雨玲握着体检报告坐在国家队训练馆门口,眼泪砸在“甲状腺癌”几个字上。她15岁就拿了世青赛女单冠军,22岁登顶世界第一,原本该冲击更多奖杯,可现在只能放下球拍去做手术。化疗时头发掉光,她摸着光头笑:“等好了,我还要打。”
康复后她没回国家队,队里训练强度大,她的身体扛不住,转而代表澳门队重新开始。不到一年,她飞了12个城市,打了38场比赛,从资格赛的小场打到决赛的大台。可网上的声音没消停:有人说她“装病躲训练”,有人说她“拖累澳门队”,甚至有人翻出她治病的照片骂“矫情”。她握着球拍的手在抖,却还是每场都拼到最后,因为她知道只有打球能让她忘了那些骂声。
朱雨玲的维权案判了,那个造谣她“装病”的网友,被法院罚了2500元,还得在微博公开道歉。朱雨玲没去领赔偿,而是把钱捐给了儿童乒乓球基金会。她在社交平台发了条动态:“不是想追究谁,只是想告诉大家,造谣要付出代价。”
最近她代表澳门队参加了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拿了女单亚军。颁奖台上,她笑着举起奖杯,可眼角的细纹里藏着疲惫,网上的骂声虽然少了点,但偶尔还是会有。她的教练说:“她现在训练更拼了,每天加练1小时,就是想证明自己还能打。”
樊振东11岁就背着行李进了八一队,每天天没亮就起来练球,球台边的汗水积成了小水洼。进国家队后,训练量更大,有时候连吃饭都要拿着球拍默念战术。2024年巴黎奥运会,他终于拿到男单冠军,成了第十位大满贯。可冠军带来的不是安静,是粉丝的“围追堵截”:他的私人日程被扒出来,今天住哪家酒店,明天坐哪班飞机,全挂在粉丝群里;训练馆门口总有粉丝蹲守,举着相机拍他的侧脸;甚至有人跟着他去超市,拍他买矿泉水的样子。
他说“我只是想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比如逛个超市,不用被拍。”可粉丝们说:“我们是爱你才关注你。”他看着手机里的未读消息,无奈地笑了,那些“爱”让他连回家看父母都要偷偷摸摸。
樊振东的隐私问题终于有了办法,国家队为他配了专门的安保人员,训练馆门口加了两道门,只有教练和队员能进;他的行程由团队统一保密,酒店和航班信息再也不对外公开。最近,他参加了一场商业活动,出场时戴着黑色帽子和口罩,尽量低调。
活动结束后,他跟粉丝挥手:“谢谢大家支持,但请不要扒我的隐私。”有些粉丝听进去了,后援会发了声明:“我们会关注他的比赛,不再跟踪他的私人生活。”可还是有极端粉丝,上周有个粉丝跟着他去健身房,拍了他举铁的视频,发在网上。他的团队说:“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直接报警。”
陈芋汐小时候总感冒,父母让她学跳水,就想让她身体好点。7岁那年,教练史美琴看中她:“这孩子腿长,柔韧性好,适合跳水。”从此,她每天泡在水里,练到胳膊抬不起来也不喊累。东京奥运会,她拿了女双金牌,世界赛场上也多次摘金。可东京之后,网上的争议像潮水一样涌来:有人说她“炸鱼冠军”,意思是对手太弱;有人说她“靠特权”,不然怎么能拿金牌;更过分的是,有人用AI做了她“耍大牌”的假视频,视频里她指着教练骂,传得满天飞。
她看着这些评论,躲在训练馆的角落里哭,她明明从来没耍过大牌,明明每次比赛前都会给教练递水。后来,她关掉了社交平台的评论,甚至不再看手机,因为她怕,怕再看到那些伤人的话。
2025年5月陈芋汐的恶意造谣案有了结果,公安查到了三个传谣言的人:王某是个营销号博主,为了涨粉造“炸鱼冠军”的谣;韩某是个AI爱好者,用软件做了她“耍大牌”的假视频;马某某是个全职妈妈,闲着没事就转发谣言。这三个人被依法处理:王某判了6个月拘役,韩某罚了3000元,马某某得公开道歉。
陈芋汐知道后,在朋友圈发了张训练的照片:“谢谢大家,我会继续跳水的。”她还是没打开社交平台的评论,但偶尔会看粉丝的私信,那些鼓励的话,像小太阳一样暖着她。上海市体育局也发了倡议书,明确要抵制体育饭圈的歪风,比如私生饭扒隐私、造谣攻击运动员,还说要联合平台删谣言。
其实不止樊振东、朱雨玲、陈芋汐,还有很多运动员遭遇过网暴。比如全红婵,东京奥运会拿了金牌后,网上就有“她被陈芋汐打压”的谣言,可其实她们关系很好,全红婵会给陈芋汐带零食,陈芋汐会教全红婵压腿;比如孙颖莎,去年世锦赛拿了冠军,却被骂“只会打内战”,可她的外战胜率高达92%;比如马龙,拿了全满贯,却被说“老了该退役”,可他还是在2025年世乒赛拿了男双冠军。
这些谣言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流量至上”,有些营销号为了涨粉,故意制造矛盾,比如“陈芋汐 vs 全红婵”“孙颖莎 vs 王曼昱”,这些话题能吸引点击;有些粉丝为了“捍卫”自己的偶像,故意骂对手,比如“全红婵的粉丝骂陈芋汐”“孙颖莎的粉丝骂王曼昱”。这些行为,本质上是把运动员当成了“流量工具”,根本不尊重他们的努力。
这些运动员的遭遇,真的让人心里难受。他们拼了十几年,为的就是在赛场上拿成绩,可有些人却把他们的隐私当“谈资”,把他们的努力当“流量”。朱雨玲治病时还想着打球,陈芋汐身体弱还拼奥运金牌,樊振东11岁就开始训练,他们已经够难了,为什么还要用谣言伤害他们。
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才是对运动员的“爱”,是扒他们的隐私,还是为他们的成绩欢呼,是骂他们“状态不好”,还是在他们低谷时说“加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