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都”——明清时期基层管理体制

与现在实行的镇村制不同,也与民国时期的市乡制、区乡制不同,明清两代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执行的是“乡都”制。乡都制,其实就是后来市乡制、区乡制,包括今天镇村制的肇始与源头。

明代乡都与镇可能是并行的,据明代万历《泰州志》记载,泰州有东西乡、何垛乡、草堰乡、招贤乡、永吉乡、浦津乡、宁海乡、梁垛乡等八个乡。另有如皋县(明代如皋县在扬州府泰州辖下)江宁乡、安定乡、安定乡、赤岸乡、沿海乡等五个乡,这样算下来,泰州全境共有十三个乡。

乡与镇之间可能也没有隶属关系。泰州有宁海镇、海安镇、西溪镇、樊㲼(原字右侧为“义”)镇、斗门镇、港口镇、溱潼镇、姜堰镇、白米镇、曲塘镇等十个镇,加上如皋县治下的丁堰镇、白蒲镇、石庄镇、西场镇、掘港镇等五个镇,泰州共有十三乡又十五镇。

乡是比较大的基层治理单位,乡下设都,都下设里。每个乡管辖四到七个都不等。有趣的是,乡是有名字的,都则以数字冠名,如一都、二都……一直到三十六都。与都并行的有场,即乡下管辖的不仅有都,还有场,譬如“宁海乡辖都七场五”,就是说宁海乡下辖七个都五个场,这七个都包括八都、二十九都、三十二都、一都等,同时还下辖梁垛场、富安场、安丰场、栟茶场、角斜场及在城,甚至还包括一个河泊所。

都和场还不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叫做里,志书囿于篇幅,没能将每一个里的名字列出来,可能有名,也可能同样是按数字序号排列冠名的。各都、场管辖的里数不等,有的只有一里,有的有八九里,甚至十里。譬如永吉乡,志载:“永吉乡辖都四里二十六。十三都下辖八里,十四都下辖三里,十六都下辖三里,十六都下辖八里,四都下辖七里。”乡、都、里的层级管辖关系及数量一清二楚。

清代基本延续了乡都制的管理模式,泰州在如皋、东台两县析出后,全境划为四个乡:东北乡、永吉乡、蒲津乡、招贤乡,与明代相比较,乡名有延续,也有改变,最重要的是每个乡的管辖范围更广了,几乎与今天的一个县市辖区相当了。乡下设都,都下设里。譬如“永吉乡辖都四里二十六。具体为十三都八里,十四都三里,十六都八里,三十四都七里。”(《泰州乡土志》),海安镇及今天海安市大部都在永吉乡境域内。

乡、都、里的层级管理制度延续了数百年,影响极为深远,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里”这个基层管理单位名称的遗存,譬如老名字中有大里、景里,源头可能就是明代基层管理单位“里”,还有二里村、三里闸、五里庙,其名字也可能源自明代这一基层管理单位的历史记忆。

从其管辖级别和管辖规模看,明代乡、都(场、所)、里差不多可以对应于我们今天的区、镇、村,或者更广大。区下有若干镇,镇下又有若干村,数量不一,规模大小不同。志中有一个统计:“以上五乡二十六都十二场并在城及河泊所共一百八十九里。”五个乡就有近二百个里,乡的规模还是很大的。只不过那时候的人口比现在少得多,一个乡的人口也未必比现在一个村的人口多多少。

明清的乡与今天有关区镇的地理位置难以一一对应。譬如明代赤岸乡,可能与今天的李堡镇部分区域有重合,但赤岸的主体更趋于如皋市的东部,主要是现在的东陈镇和丁堰镇,如果说赤岸乡在今天海安的境域版图有存在,可能雅周镇、曲塘镇更接近于古赤岸乡的传统范围,但也只能是赤岸的边缘位置。古今乡区难以准确对应上,一是几百年的发展变化实在太大了,堪称翻天覆地;二是古代乡都划分境域本来就很模糊,并没有现在这么清晰准确,有时候界址就是一棵树、一口井、一栋房子,树倒了,井塌了、屋拆了,边界就没有了。

几年前,在海安市区某建筑工地挖出来一块带文字的砖块,上有“**乡”字样,有关专家辨识后认为这是一块明砖,从地名上辨别出砖块的大致年代,确实是有所依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永吉   海安   如皋   宁海   基层   泰州   境域   明代   明清   管理体制   乡下   时期   单位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