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白菜
编辑白菜
在中国古代官场中,有一个人物几乎集齐了所有令人羡慕的标签: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皇帝宠信。
他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权臣和珅。这个满洲正红旗出身的男子,从一个普通的三等侍卫,一路爬到了朝廷最显赫的位置。
可他最终的结局,却只是一张写着"留全尸"三个字的诏书。这背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和珅原本出身并不显赫,他生在满洲正红旗的家庭,父母早逝。
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初入官场的他只能靠自己。
幸好他天资聪颖,自幼刻苦读书,掌握了满、汉、蒙、藏、维吾尔五种语言,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语言天赋。
1772年,和珅通过权贵冯英廉的引荐,进入皇宫担任三等侍卫。
这个位置并不起眼,但对和珅来说,已经是踏入仕途的重要一步。这一年,和珅31岁,而乾隆皇帝已经61岁,正处于掌权的后期。
和珅在宫中的第一次亮相就给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次,乾隆在宫中与大臣们谈论典故,提到了一个冷僻的历史掌故。
在场的大臣们都面面相觑,唯独和珅上前应答,不仅说出了典故的来源,还补充了乾隆没有提到的细节。这一下子让乾隆刮目相看。
乾隆是个爱才之人,特别欣赏博学多才的臣子。
和珅的表现正中乾隆下怀。不久后,和珅就被提拔到了仪仗队,这个位置能经常接触到皇帝,为他进一步得到乾隆的赏识创造了条件。
和珅深谙为官之道,他善于察言观色,每次陪乾隆出行,总能投其所好。
乾隆喜欢诗词,和珅就背诵乾隆的诗作并加以赞美;乾隆对某个地方感兴趣,和珅就能说出这个地方的历史渊源。这些小举动让乾隆对和珅越发欣赏。
短短十年间,和珅从一个普通侍卫晋升为朝廷重臣,位极人臣。
他担任了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十几个重要职位,权力触及朝廷各个角落。
乾隆对他的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赐予他一道"保命诏书",声称这是他最大的保障。
随着权力的增长,和珅开始了疯狂的敛财之路。他巧立名目,收受贿赂,任人唯钱,把持朝政。
民间有句俗语:"和珅要钱,谁敢不给?"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他的畏惧程度。
据说,当时北京城里有个规矩:但凡有人想要升官发财,必须先拜访和珅府上。
而和珅府上的门槛也被踏破了,前来送礼的人络绎不绝。
有次一个外地商人带着重金来求见和珅,却被门房拦住。
这商人一看其他人都能进去,就问门房:"为何别人能进,我却不能?"门房答道:"你的礼太轻了,至少得一万两银子起步。"商人听后,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和珅的府邸豪华程度堪比皇宫,他收藏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光是金银珠宝就装满了好几个大仓库。
他的一顿饭往往要用几十道菜,每天更换不同的华服,生活奢侈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更令人发指的是,和珅还插手赈灾款项。
1796年,河南、陕西等地发生严重旱灾,朝廷拨款赈灾,但大部分款项被他中饱私囊。
老百姓得不到救济,只能忍饥挨饿,有的甚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尽管和珅的贪污行为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但乾隆却一直包庇他。
有人弹劾和珅贪污,乾隆不但不处理,反而惩罚弹劾的人。这让很多大臣感到不解:乾隆明明是个明君,为何对和珅如此纵容?
乾隆对和珅的宠信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在和珅权势达到巅峰时,乾隆赐给了他一封"保命诏书",声称只要有了这封诏书,就算是天塌下来,和珅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这封"保命诏书"被和珅视为最大的护身符。
他把诏书放在贴身的衣袋里,走到哪都带着它。在朝廷里,他更是依仗这封诏书,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无人敢言。
1795年,乾隆宣布禅位给儿子嘉庆,自己做太上皇。
这个决定让和珅感到不安,因为他知道嘉庆对他没有好感。但有了乾隆的"保命诏书",和珅依然觉得自己高枕无忧。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的消息传来,和珅顿时感到天旋地转。
尽管有"保命诏书"在手,但他内心深处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会有不测。
果然,乾隆去世仅仅三天后,嘉庆就命人将和珅拿下,罪名是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谋反大逆。
在狱中,和珅终于打开了那封他一直视为救命稻草的"保命诏书"。
当他颤抖着手展开诏书,发现上面只有简简单单三个字:"留全尸"。
和珅瞬间明白了一切:乾隆从来没有打算真正保护他,只是利用他罢了。那所谓的"保命诏书",不过是让他死后能保留全尸的体面而已。
1799年二月初四,和珅在狱中服毒自尽,结束了他传奇又悲剧的一生。临死前,他留下一句话:"君恩如海,我罪当诛。"
乾隆为何如此宠信和珅,又为何最终只给他留下"留全尸"三个字?这其中的玄机,反映了帝王心术的复杂性。
乾隆并非不知道和珅贪污受贿,相反,他对和珅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
但乾隆选择了默许,甚至纵容。原因很简单:乾隆需要一个替罪羊,一个能够替他分担统治压力的人。
在乾隆统治的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间怨声载道。
乾隆不想背负骂名,就需要有人替他承担这些负面情绪。和珅恰好成为了这个人选。
乾隆对和珅的宠信表面上看是君臣情深,实际上却是一种政治策略。
他让和珅享尽荣华富贵,同时也让他背负万民唾骂。而那封"保命诏书",更是乾隆给和珅设下的最后一个圈套。
"留全尸"三个字,看似是给和珅最后的体面,实则是为了让和珅安心去死,不要牵连太多人。
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保证和珅的财产完整地被充公,为国库增添巨额财富。
据记载,和珅家产被充公后,竟然一度解决了当时国库空虚的困境。
乾隆对和珅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是利用与算计。
他需要和珅的才能来协助治理国家,也需要和珅的贪腐来转移民间对皇室的不满。
等到自己即将驾崩,又需要和珅的财富来填补国库空缺。这一切,都是乾隆精心设计的政治棋局。
和珅的一生,从飞黄腾达到身败名裂,从权倾朝野到身首异处,充满了起伏跌宕。
他的才华让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而他的贪婪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那张写着"留全尸"三个字的诏书,成为了他人生的最后注脚,也揭示了帝王心术的冷酷本质。
在权力的游戏中,没有真正的友情和信任,只有利益的计算和权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清史稿·和珅传》、《乾隆帝国治理实录》、清宫档案馆藏《乾隆朝奏折汇编》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