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七年辛卯科广东乡试官生录析要

光绪十七年辛卯科广东乡试官生录析要


一、官生制度溯源

清代“官生”指京官三品以上及外官总督、巡抚等大员子弟,可于乡试中另编字号应试,别为一榜,以示优恤。此录所载皆为广东籍官僚子弟,体现科举制度对缙绅阶层的特殊政策,亦反映晚清岭南官僚家族的科举布局。


二、官僚家族子嗣分布


1. 陈兰彬家族(吴川)

- 前左副都御史陈兰彬为晚清重臣,参与筹建总理衙门,其子陈嵩其为岁贡,孙陈赓桐、陈赓南、陈赓吾等均为附生或增生。陈氏一门累世簪缨,孙辈虽未登科,然皆入泮,足见家族教育之延续。


2. 郑绍忠家族(三水)

- 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原系太平军出身,后清廷授职)之子郑闰辉、郑闰琛,侄郑闰波等,或为附生、监生。清代武职大员子弟多习文,此为“崇文抑武”政策之体现。


3. 杨颐家族(茂名)

- 江苏省学政杨颐之子杨彦涵(附生)、杨彦深(廪生)、杨彦徵(增生),均为府县学中生员。学政掌一省教育,其子嗣科举进阶具示范意义。


4. 李晋熙家族(海康)

- 翰林院庶吉士李晋熙(邦塘翰林)之弟李晋焘为附生。李氏家族以科举发迹,晋熙本人为庚寅科进士,其弟虽未显达,仍循科举路径,可见家族对文教之重视。


5. 其他显赫家族

- 姜自驺(阳江):翰林院编修,子姜宜瀛为附生,侄姜宜江等为监生。


- 黄槐森(香山):护理贵州巡抚,三子黄之燊、黄之焕、黄之堃均为监生,显见官宦子弟以监生身份参与科举之常态。


- 戴鸿慈(南海):日后官至军机大臣,其侄戴兴皇为监生,此时已崭露头角。


三、科举路径与社会流动


- 监生、附生的意义:录中多“监生”“附生”,监生可通过捐纳或荫袭获得,附生为府县学附学生员,均为科举进阶之基。如郑绍忠之子郑闰琛以监生身份应试,虽非正途,却为入仕捷径。


- 荫生特例:张其光(前台湾镇总兵)之子张梓诰为荫生,凭父荫直接获得应试资格,体现清代“恩荫”制度对武官的优遇。


- 家族科举网络:如陈兰彬、杨颐等文官家族,子嗣多入府县学,形成“学政—生员”的垂直培养模式;而武职官僚(如郑绍忠、张其光)则通过捐纳、荫袭为子弟铺路,反映文武官僚科举策略之异。


四、地域与文化特征


- 珠三角核心地位:南海、番禺、顺德、香山等珠三角州县占比超70%,如戴鸿慈(南海)、黄槐森(香山)、潘衍桐(南海)等,皆为富庶之地,文教兴盛,官宦密集。


- 高雷地区的代表:李晋熙(海康)、陈兰彬(吴川)为高雷地区翘楚,虽数量少于珠三角,却彰显粤西科举突破——李氏家族以“邦塘翰林”闻名,陈氏为吴川首位翰林,均为地域文化标杆。


五、历史映射


此录成书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时值清末科举改革前夜。所列官僚家族中,如戴鸿慈、李晋熙等,日后多参与新政(如戴鸿慈为五大臣出洋考察成员),其子弟亦可能转向新式教育。官生录不仅是科举制度的切片,亦为晚清士大夫阶层转型的伏笔。


(注:据刻本名录整理,参校《清代科举制度考辩》《广东明清科举与地域社会》等研究,解析晚清岭南官僚家族的科举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光绪   香山   生员   之子   乡试   南海   晚清   科举   广东   官僚   子弟   家族   历史   附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