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药店开始大量倒闭?告别暴利时代后,该怎么发展

小区楼下的药店又少了一家。

上周路过时,那家开了五年的连锁药房还在促销保健品,这周再看,玻璃门上已经贴了“门店转让”的红纸,里面的货架空了大半。

这不是个例,2024年全年,全国有3.9万家药店没能熬过寒冬,闭店率5.7%,尤其是四季度,单季就关了13672家,平均每天有近150家药店停业。

更蹊跷的是,行业变冷前,不少药店老板和股东早早就开始套现离场,这波关店潮背后,是一个曾经稳赚不赔的行业正在经历的“大撤退”。

资本先逃:行业降温前的“跑路信号”

药店行业的寒意,最先从资本的动作里透出来,2024年初,漱玉平民的股东们开始密集减持,阿里健康先是抛出减持计划,随后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1.75%的股份抛售。

紧接着,公司董事秦光霞也减持了3%的股份,套现超1.4亿元。

同一时期,广东的大参林也出现了股东“出逃”的迹象。

实控人柯金龙因涉嫌单位行贿被留置的消息,公司拖了半年才对外披露,而就在这半年里,前十大股东中的高毅资本旗下基金,悄悄从股东名单里消失了。

等到2025年6月,柯金龙自己也计划减持2%的股份,理由是“偿还个人债务”。

这些资本的动作,早于行业关店数据的爆发,2024年一季度,药店行业还没出现大规模闭店,但头部企业的股东们已经开始“用脚投票”。

这种提前撤退的默契,让人不得不回头看:曾经让资本扎堆涌入的药店行业,到底藏着怎样的盈利逻辑?

曾经的“稳赚生意”

放在几年前,开药店确实是门“躺赚”的生意。

最核心的底气来自高毛利,行业平均毛利率常年维持在30%以上,也就是说,卖100元的药品,扣除成本后能剩下30多元毛利,再刨去房租和人工,纯利也能有8-10元。

医保的加持更让药店的盈利变得稳定,国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这些头部企业,旗下医保定点门店占比普遍超过90%,医保刷卡收入一度占部分药店总营收的60%。

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刷医保卡买药和“花现金”不一样,价格敏感度低,药店的定价空间也就更大。

疫情期间,这种盈利模式被进一步放大,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需求激增,常用药品销量也跟着上涨,部分药店的毛利率甚至额外增加了5%。

那几年,街头的药店越开越多,2019到2022三年间,全国实体药店数量净增10万家,2022年总数达到62.33万家,比同期的奶茶店还多16万多家。

连锁企业更是把“扩张”当成了核心策略,大参林、益丰药房的门店数量都突破了万家,漱玉平民的加盟门店占比,半年内就从22.4%涨到了50.9%。

甚至出现了一种畸形玩法:有人开店不是为了卖药,而是等着资本收购,开一家店就相当于“造一个资产包”,转手就能赚钱。

需求变了

但从2023年底开始,情况慢慢变了,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药店的客流量,2024年,全国90%的连锁药店上门客流量同比下降了30%,很多门店从“人挤人”变成了“半天没个顾客”。

客流量下降的背后,是消费者的选择变了,年轻人开始更爱去社区医院,周末去做个中医按摩、艾灸,头疼脑热直接在社区医院拿药,刷医保后自付金额比药店低不少。

今年夏天,不少社区医院的三伏贴甚至卖到断货,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社区医院养生攻略”,街边药店反而成了“备选”。

中老年人也在离开药店,以前,慢病患者是药店的“核心客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月都要去药店买药。

但随着医保统筹政策的实施,社区医院的慢病药品报销比例提高,同样的药,在社区医院买比药店便宜20%-30%,越来越多的老人转去了社区医院。

线上渠道也在分流顾客,2024年,电商药品销售规模达到645亿元,O2O渠道增速21.8%,而实体药店药品销售增速只有0.3%。

打开手机APP,感冒药、肠胃药等常用药的价格一目了然,比线下药店便宜不少,下单后半小时就能送到家,对年轻人来说,比跑一趟药店方便多了。

曾经的“盈利点”成了“雷区”

消费者流失的同时,药店曾经的“盈利点”也被监管盯上了,最典型的就是医保刷卡,以前,有些药店会钻医保的空子,用医保卡卖保健品、日用品,甚至伪造处方套取医保基金。

2024年,哈尔滨的4家药店就因为这种操作被查处,它们从网上买了带医生名章的空白处方,模仿医生笔迹填写,让“患者”连续两年服用本应短期使用的特药,涉案金额超过1亿元,最后51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223万元医保资金被冻结。

这件事之后,医保监管彻底收紧,国家医保局推出了“五定”管理机制,定患者、定医疗机构、定责任医师、定处方、定零售药店,每一笔医保刷卡都要全流程可追溯。

飞行检查也变成了常态,2025年上半年,全国就排查出2831家医保刷卡异常的药店,涉案金额超4.9亿元。

对药店来说,这意味着曾经占营收60%的医保收入大幅缩水。

有药店老板透露,现在医保刷卡占比已经降到了20%,而且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取消医保定点资格,以前靠医保“躺赚”的日子彻底结束了。

不同药店的“求生百态”

面对这样的困境,不同药店走出了不一样的“求生路”,但效果天差地别。

最无奈的是中小药店,它们没有连锁企业的规模优势,房租、人工成本压得喘不过气,客流量下降后,只能靠“满额送鸡蛋”“日用品搭售”吸引顾客。

有位开了十几年药店的老板说,2024年亏了1000多万,最后只能把店转让,自己去工厂打工。2024年关闭的3.9万家药店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中小门店。

有些老字号药店尝试“赶潮流”。北京白塔寺药店把二楼改成了“文创堂”,卖起了中草药香囊、文化T恤;上海童涵春堂推出了中药奶茶、中药咖啡,成了网红打卡点。

但热闹过后,盈利问题还是没解决,网红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创新产品的销量不足以支撑门店的运营成本,最后只能算是“赚了吆喝”。

头部连锁药店的选择更实际:“瘦身”。

国大药房2024年关闭了1662家门店,主要是一、二线城市非核心地段和三、四线城市的亏损店,闭店后华南地区的日均坪效反而提升了。

益丰药房也关停了1078家低效门店,2025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微降,但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32%。

除了“瘦身”,头部企业还在找新的方向。漱玉平民开了400多家院边店,专门承接医院外流的处方;国大药房发力线上,2024年O2O业务营收达到12.1亿元,成了新的增长亮点。

这些尝试不再是靠规模扩张,而是靠“精准服务”找活路。

暴利时代结束,谁能活下来?

现在的药店行业,已经彻底告别了“暴利时代”,进入了重构期。2024年,实体药店全品类销售规模同比收缩2.2%,闭店率持续高于开店率,低效产能正在加速被淘汰。

从行业趋势看,小药店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商务部早就提出要培育大型医药连锁企业,2022年行业连锁率已经接近70%,未来还会继续提升。

那些靠违规盈利、缺乏服务能力的中小药店,大概率会在这波洗牌中被淘汰。

能活下来的,要么是有规模优势的头部连锁,要么是有专业特色的药店。

头部企业可以通过优化门店结构、布局院边店和线上渠道,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而特色药店可以聚焦慢病管理、专业用药指导等领域,靠服务赢得顾客。

说到底,药店行业的这次“崩塌”,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粗放发展”的模式不行了。

未来的药店,不再是街头随处可见的“暴利小店”,而是更贴近消费者健康需求的“专业服务站”。

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或许是一次阵痛,但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财经   暴利   药店   时代   医保   行业   药房   医院   头部   客流量   资本   股东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