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李德为羞辱周恩来,公开了一个"秘密",众人惊愕失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前言·】——》

长征途中有这么一幕,当红军刚刚经历了湘江惨败,正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通道县的破旧书院里展开。

德国顾问李德当众掏出了几个月前的会议记录,矛头直指周恩来,声称要揭露他言行不一的真面目。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空气仿佛在那一刻凝固。

这位洋顾问究竟想干什么?

他手里的那份记录又藏着什么秘密?

湘江一战,八万红军只剩三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

队伍刚出发时还有八万多人,浩浩荡荡的队伍绵延数十里,光是辎重物资就装了几百辆大车。

谁也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这支庞大的队伍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博古和李德主导的行军路线完全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之下。

蒋介石早就在湘江一带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红军往里钻。

11月底到12月初那几天,湘江两岸打得天昏地暗,江水都被鲜血染红了。

战士们一批批倒下,有的连敌人的面都没见着就被炮弹炸飞了。

这一仗打完,红军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出头。

那些日子里,博古整个人都垮了,走在队伍里眼神空洞,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

有一次行军休息,他竟然摸出了手枪,要不是身边的同志眼疾手快把枪夺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他不是害怕死,而是为那些牺牲的战士感到痛心,为自己的错误决策感到愧疚。

毛主席的建议总是被当耳旁风

其实早在长征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多次提出过不同意见。

他拿着地图仔细研究,发现博古和李德选择的路线完全是在给蒋介石送人头。

敌人在哪里防守最严密,这两位领导偏偏就要往哪里走,说是要"突破封锁线"。

毛主席当时在队伍里的地位很尴尬,名义上只是个普通的政治局委员,说话根本没什么分量。

他去找博古,博古摆摆手说这事不归他管,得听李德的。

他去找李德,这位洋顾问连翻译都懒得叫,直接让人把他请出去。

好在队伍里还有几个明白人。

张闻天是个读书人,虽然之前也支持过博古的一些决策,但湘江战役的惨败让他彻底清醒了。

王稼祥在战斗中受了伤,被抬在担架上,躺着的时候就琢磨着这仗到底该怎么打。

这两个人慢慢跟毛主席走到了一起,三个人经常凑在一起小声讨论。

半年前的会议记录成了李德的武器

时间回到1934年6月10日,那时候红军还没开始长征。

中央在瑞金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如果将来不得不撤退,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周恩来在那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方案,建议红军往北走,去跟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合。

这个方案当时得到了与会者的同意。

李德作为军事顾问,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认认真真把周恩来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了下来。

谁能想到,这份会议记录会在半年后成为他攻击周恩来的武器。

湘江战役后,红军继续往北走已经完全不现实了。

蒋介石在北边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就等着红军往口袋里钻。

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三个人商量后,决定去找周恩来谈谈。

周恩来当时是"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军事决策上有很大的话语权。

通道县的那场关键会议

12月中旬,红军进入了湖南通道县。

这个地方位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往北是湖南腹地,往西就是贵州。

队伍在县溪镇暂时停了下来,指挥部设在一座叫"恭城书院"的老房子里。

周恩来把主要领导召集到了一起。

会议室其实就是书院里的一间教室,墙皮都掉了大半,地上铺着稻草,条件简陋得很。

大家围着几张拼起来的课桌坐下,没有茶水,也没有暖气,呼出的气都能看见白雾。

毛主席第一个发言。

他语气平静但态度坚决,说红军现在的处境大家都清楚,继续往北走就是死路一条。

贵州那边敌人的防御相对薄弱,应该立即改变方向,往西进入贵州。

张闻天和王稼祥紧接着表态支持。

李德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这个德国人来中国几年了,中文说得磕磕巴巴,脾气却大得很。

他平时在会上很少受到这样的挑战,对于有人质疑他的军事判断感到非常恼火。

李德掏出秘密想让周恩来下不来台

就在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改变方向的时候,李德突然站了起来。

他让翻译把他的公文包拿过来,从里面翻出一个笔记本,用手指着其中一页,声音提高了八度。

翻译把他的话传达给在场的人:"6月10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亲口说要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现在形势还没到最糟糕的时候,他就要改变计划,这不是出尔反尔吗?如果领导都这样朝令夕改,红军的纪律何在?"

这番话说出来,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

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周恩来,不少人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李德嘴角带着一丝得意的笑,他觉得自己抓住了周恩来的把柄,这次一定能让对方颜面扫地。

博古坐在旁边,脸色煞白。

他知道李德这招够狠,当众揭老底,摆明了是要让周恩来在众人面前难堪。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有人咳嗽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周恩来的回应让李德灰溜溜离场

周恩来沉默了几秒钟,这几秒钟在场的人都觉得特别漫长。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语气平和但坚定。

周恩来说,6月份制定的计划确实是北上,这一点没错,会议记录也没有问题。

计划制定的时候,红军还在中央苏区,有八万多人,装备充足,士气高昂。

那时候北上与兄弟部队会合,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现在是什么情况?

队伍只剩三万人,武器弹药消耗殆尽,伤员成百上千,敌人在北面布下了重兵。

如果还死守着半年前的计划不变,那不是坚持原则,而是刻舟求剑。

形势变了,计划就必须跟着变,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有力。

在场的人听着他的话,纷纷点头。

张闻天补充说,打仗不是做数学题,不能拿着一个公式套到底。

王稼祥虽然躺在担架上,也举起手表示赞成。

李德的脸涨得通红。

他本来以为能用会议记录这张王牌压倒对方,没想到周恩来三言两语就把他的攻击化解了。

更糟糕的是,在场的大部分人都站在了周恩来这一边。

他嘴里嘟囔了几句德语,谁也听不懂,抓起那个笔记本就往外走,连翻译都没等。

会议继续进行下去,很快就通过了西进贵州的决议。

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红军进入贵州后,局势逐渐打开,最终在遵义召开了那次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重要会议。

这场风波背后的深层较量

李德在通道会议上的举动看似是针对周恩来个人,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军事路线之间的激烈斗争。

他接受的是欧洲正规军事学院的教育,信奉的是阵地战、堡垒战那一套。

在他看来,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改变计划就等于承认之前的决策失误。

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屡屡碰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李德不顾实际情况,硬要用阵地战对抗敌人的优势兵力。

湘江战役的惨败更是这种错误路线的集中体现。

周恩来的态度转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他原本也赞同过一些教条主义的做法,但血的教训让他认识到,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通道会议上他对李德的公开挑战没有回避,反而直面问题,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

毛主席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关键。

他虽然当时没有军事指挥权,但通过耐心的说服工作,团结了一批有识之士。

通道会议的胜利为不久后的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最终推动了正确军事路线的确立。

博古在会后的表现也很值得关注。

他虽然之前犯了严重错误,但在通道会议上没有站在李德一边,而是保持了沉默。

这种沉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表态,说明他内心深处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路线。

结语

通道会议那场风波,表面上看是李德想用旧账羞辱周恩来,实际上折射出的是生死存亡关头的路线之争。

那份半年前的会议记录没能成为李德手中的利器,反而让所有人更清楚地认识到教条主义的危害。

周恩来用"形势变了,计划就得变"这句朴素的道理,打破了洋顾问的傲慢。

这场看似偶然的冲突,推动了中国革命在关键时刻的重大转折,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固守成规,而在于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信息来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解放军出版社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

《李德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6期《通道转兵与遵义会议的历史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周恩来   路上   秘密   博古   湘江   红军   会议记录   贵州   遵义会议   队伍   计划   路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