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长征途中有这么一幕,当红军刚刚经历了湘江惨败,正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一场激烈的争论在通道县的破旧书院里展开。
德国顾问李德当众掏出了几个月前的会议记录,矛头直指周恩来,声称要揭露他言行不一的真面目。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空气仿佛在那一刻凝固。
这位洋顾问究竟想干什么?
他手里的那份记录又藏着什么秘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
队伍刚出发时还有八万多人,浩浩荡荡的队伍绵延数十里,光是辎重物资就装了几百辆大车。
谁也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这支庞大的队伍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博古和李德主导的行军路线完全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之下。

蒋介石早就在湘江一带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红军往里钻。
11月底到12月初那几天,湘江两岸打得天昏地暗,江水都被鲜血染红了。
战士们一批批倒下,有的连敌人的面都没见着就被炮弹炸飞了。
这一仗打完,红军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出头。

那些日子里,博古整个人都垮了,走在队伍里眼神空洞,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
有一次行军休息,他竟然摸出了手枪,要不是身边的同志眼疾手快把枪夺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他不是害怕死,而是为那些牺牲的战士感到痛心,为自己的错误决策感到愧疚。

其实早在长征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多次提出过不同意见。
他拿着地图仔细研究,发现博古和李德选择的路线完全是在给蒋介石送人头。
敌人在哪里防守最严密,这两位领导偏偏就要往哪里走,说是要"突破封锁线"。

毛主席当时在队伍里的地位很尴尬,名义上只是个普通的政治局委员,说话根本没什么分量。
他去找博古,博古摆摆手说这事不归他管,得听李德的。
他去找李德,这位洋顾问连翻译都懒得叫,直接让人把他请出去。
好在队伍里还有几个明白人。

张闻天是个读书人,虽然之前也支持过博古的一些决策,但湘江战役的惨败让他彻底清醒了。
王稼祥在战斗中受了伤,被抬在担架上,躺着的时候就琢磨着这仗到底该怎么打。
这两个人慢慢跟毛主席走到了一起,三个人经常凑在一起小声讨论。

时间回到1934年6月10日,那时候红军还没开始长征。
中央在瑞金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如果将来不得不撤退,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周恩来在那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方案,建议红军往北走,去跟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合。

这个方案当时得到了与会者的同意。
李德作为军事顾问,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认认真真把周恩来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了下来。
谁能想到,这份会议记录会在半年后成为他攻击周恩来的武器。
湘江战役后,红军继续往北走已经完全不现实了。
蒋介石在北边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就等着红军往口袋里钻。

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三个人商量后,决定去找周恩来谈谈。
周恩来当时是"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军事决策上有很大的话语权。

12月中旬,红军进入了湖南通道县。
这个地方位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往北是湖南腹地,往西就是贵州。
队伍在县溪镇暂时停了下来,指挥部设在一座叫"恭城书院"的老房子里。
周恩来把主要领导召集到了一起。
会议室其实就是书院里的一间教室,墙皮都掉了大半,地上铺着稻草,条件简陋得很。

大家围着几张拼起来的课桌坐下,没有茶水,也没有暖气,呼出的气都能看见白雾。
毛主席第一个发言。
他语气平静但态度坚决,说红军现在的处境大家都清楚,继续往北走就是死路一条。
贵州那边敌人的防御相对薄弱,应该立即改变方向,往西进入贵州。
张闻天和王稼祥紧接着表态支持。
李德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这个德国人来中国几年了,中文说得磕磕巴巴,脾气却大得很。
他平时在会上很少受到这样的挑战,对于有人质疑他的军事判断感到非常恼火。

就在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改变方向的时候,李德突然站了起来。
他让翻译把他的公文包拿过来,从里面翻出一个笔记本,用手指着其中一页,声音提高了八度。
翻译把他的话传达给在场的人:"6月10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亲口说要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现在形势还没到最糟糕的时候,他就要改变计划,这不是出尔反尔吗?如果领导都这样朝令夕改,红军的纪律何在?"
这番话说出来,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

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周恩来,不少人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李德嘴角带着一丝得意的笑,他觉得自己抓住了周恩来的把柄,这次一定能让对方颜面扫地。
博古坐在旁边,脸色煞白。
他知道李德这招够狠,当众揭老底,摆明了是要让周恩来在众人面前难堪。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有人咳嗽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周恩来沉默了几秒钟,这几秒钟在场的人都觉得特别漫长。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语气平和但坚定。
周恩来说,6月份制定的计划确实是北上,这一点没错,会议记录也没有问题。
计划制定的时候,红军还在中央苏区,有八万多人,装备充足,士气高昂。

那时候北上与兄弟部队会合,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现在是什么情况?
队伍只剩三万人,武器弹药消耗殆尽,伤员成百上千,敌人在北面布下了重兵。
如果还死守着半年前的计划不变,那不是坚持原则,而是刻舟求剑。
形势变了,计划就必须跟着变,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有力。
在场的人听着他的话,纷纷点头。

张闻天补充说,打仗不是做数学题,不能拿着一个公式套到底。
王稼祥虽然躺在担架上,也举起手表示赞成。
李德的脸涨得通红。
他本来以为能用会议记录这张王牌压倒对方,没想到周恩来三言两语就把他的攻击化解了。
更糟糕的是,在场的大部分人都站在了周恩来这一边。
他嘴里嘟囔了几句德语,谁也听不懂,抓起那个笔记本就往外走,连翻译都没等。
会议继续进行下去,很快就通过了西进贵州的决议。

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红军进入贵州后,局势逐渐打开,最终在遵义召开了那次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重要会议。
李德在通道会议上的举动看似是针对周恩来个人,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军事路线之间的激烈斗争。
他接受的是欧洲正规军事学院的教育,信奉的是阵地战、堡垒战那一套。
在他看来,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改变计划就等于承认之前的决策失误。
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屡屡碰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李德不顾实际情况,硬要用阵地战对抗敌人的优势兵力。
湘江战役的惨败更是这种错误路线的集中体现。
周恩来的态度转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他原本也赞同过一些教条主义的做法,但血的教训让他认识到,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通道会议上他对李德的公开挑战没有回避,反而直面问题,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
毛主席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关键。

他虽然当时没有军事指挥权,但通过耐心的说服工作,团结了一批有识之士。
通道会议的胜利为不久后的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最终推动了正确军事路线的确立。
博古在会后的表现也很值得关注。
他虽然之前犯了严重错误,但在通道会议上没有站在李德一边,而是保持了沉默。
这种沉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表态,说明他内心深处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路线。
通道会议那场风波,表面上看是李德想用旧账羞辱周恩来,实际上折射出的是生死存亡关头的路线之争。
那份半年前的会议记录没能成为李德手中的利器,反而让所有人更清楚地认识到教条主义的危害。

周恩来用"形势变了,计划就得变"这句朴素的道理,打破了洋顾问的傲慢。
这场看似偶然的冲突,推动了中国革命在关键时刻的重大转折,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固守成规,而在于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信息来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解放军出版社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
《李德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6期《通道转兵与遵义会议的历史关联》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